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火了,朋友圈里天天被这剧刷屏。估计大家都知道,原著是亦舒同名小说,但亦舒写这小说,却是致敬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
《伤逝》是鲁迅笔下唯一的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子君和涓生(电视里改为俊生),就是《伤逝》里一对以悲剧结局的爱人。
好奇之下,我连夜把鲁迅先生的《伤逝》细细重读了一遍,才读到第三段,便觉心力交瘁,难以言表了。
时代变了,情爱的纠缠没有变;情节变了,爱情的真谛没有变。
人变了,人性不会变,而心变了,一切就变了。
0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奠基人,他对小说写作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先锋意识,一生作品甚多。
每一个中国人对鲁迅都不会陌生,尤其我们80、90后,从小读了他多少的文章,语文课本里被老师戏称为最艰涩难懂的“硬骨头”,全是鲁迅的文。
兴许是小时候读怕了,于是大多数人对鲁迅的印象就停留在《故乡》、《阿Q正传》、《孔乙己》里,虽然曾经接触过那么多,却极少在成年后的闲暇时光里再重读一回,《伤逝》就更是如此了。
《伤逝》完成于1925年10月,但据说构思却在一年半前就开始了。也称涓生手记。是男主人公涓生怀着悔恨的心情,写下对子君,对自己这一段感情的回忆以及深痛的忏悔。
这篇小说被公认为是鲁迅小说中最复杂,最引起歧义的一篇,连周作人都说是“在鲁迅作品中最是难解的一篇”,也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
是啊,如何想象得出严肃的、忧国忧民的、斗士一样的、爱皱着眉头的鲁迅先生,写起爱情小说来了?还是一把好手,不但深刻,而且动人。
02
纵观当下的言情小说,都喜欢用大量篇幅去描述情感故事的来龙去脉,用大量文字去表达男女主角的复杂心情,用大量对白去展现男女主角的思想转变,用大量场景转换来衬托爱情故事的氛围……
有琼瑶式的,有亦舒式的,有张小娴式,有郭敬明式的。
这一些,在鲁迅那里都没有,他只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最精炼的对白,最简单的场景,却最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了最深刻的情感和人性。
如何可称为大师?这样便是了。
我在三十而立之年,在有了家庭、生了孩子,差不多也过尽了我的前半生之时,重读鲁迅的《伤逝》,所受到的心灵的震颤,已经不能用泪流满面来形容,或许该称之为“哀莫大于心死”了。
03 精炼的语言
《伤逝》开篇第一句话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这是涓生的忏悔记。
如果我能够, 我要写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然后用了200个字,把这段爱情故事的内核全提取了出来。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 一年了 ……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人生若只如初见。涓生最初苦苦追求心驰神往的子君,是一个热爱读书,有自己思想的,内心独立的五四新女性。
鲁迅对子君的刻画,仅从皮鞋、衫裙来点缀,配以走路的声音、苍白的笑涡和瘦的手臂,还有她喜欢带来槐树叶子和紫白藤花的习惯……尽管没有更详尽的描述,但一个美好的文艺女青年的形象就这么立起来了。
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 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 苍白的瘦的臂膊, 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 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 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刻画配角也只用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将他们的性格、喜好一下抓了个现形。
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 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小说全文不过一万字左右,却容纳了百转千回的爱情曲折、各色人物及世态炎凉。精辟且入木三分的文字和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
人物的对白也是寥寥无几,但说的每一个字都凸显了该有的意义。没有冗长多余的话,又饱含了充沛的感情。
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一句是子君的“代言”,这句话里,既是对旧礼教、旧习俗的反抗,也是对自由爱情的宣言。小说里出现了几次,而每一次,都带了不一样的感情色彩。从一开始的勇敢坚决,到后来的反讽、悲凉。
04 爱情中永远无解的矛盾
涓生爱子君,是因为她单纯、善良和勇敢,而子君在涓生理想人生的鼓动下,在美好爱情的驱使下,毅然决然离开了原生家庭,为自由恋爱反抗封建礼教,不顾一切与涓生走到一起,过起了同居的生活。
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可是同居后的生活呢?
开始时总是风花雪月、相看无厌,有谈不完的人生理想,说不完的绵绵情话。只是日子照样得一天一天的过。涓生每日上班,子君在家操持家务;涓生爱花,子君爱动物;涓生喜安静,子君喜热闹。
子 君竟胖了起来, 脸色也红活了; 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 何况读书和散步……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尤其使我不乐的是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
她用尽了自己的心思,每日翻着花样做好一日三餐,却让涓生觉得这“川流不息”的饭菜打扰了他的构思和写作。她养鸡养狗,涓生觉得是聒噪且浪费时间和食物。
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这样没有物质保障又没有共同话题的生活,爱情也变得岌岌可危。后来涓生丢了工作,子君更失掉了勇气和自信。再因为生活的窘迫,杀了鸡,扔了狗,涓生以为从此清静了,子君却从此失了生气和活力。
涓生觉得这样的子君不可爱了,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一日日萎靡下去,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他离了家,宁可住在图书馆里,也不愿回家面对子君。
当子君察觉爱情的消逝,确实用回忆往昔来求得涓生的确认……只是越需要不断重复确认的东西,越是要失去的东西。
虽然竭力掩饰,总还是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但对我却温和得多了。我要明告她, 但我还没有 敢,当决心要说的时候,看见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欢容…… 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
短短一段话不超200字,就把面对摇摇欲坠的爱情时,男女双方那种极度矛盾的心理,描述得极细腻又生动。
涓生说: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而子君停滞在了原地,所以,爱情渐渐没了。
可是,子君奉献自己操劳家务,难道做错了什么?
子君帮不到自己什么了,甚至是个负累了,于是涓生觉得自己不爱子君了,他还找到一个最好的理由——要还子君一个自由。
涓生说: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话是对的,只是当这样的话从涓生的口中说出,进入到子君的心里时,确实极度的残忍。
他终于对子君说出“我不爱你了”,不久,子君最后跟着父亲回了家。涓生回到他们同居的房子,看到了子君最后的爱——
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 有;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这是我们两人生活材料的全副,现在她就郑重地将 这留给我一个人,在不言中,教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
最后子君死了,涓生后悔了,后悔不该讲真话,只因为他们爱过,就“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
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 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 时那样。 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最让人欲哭无泪的地方是,子君时候,涓生日夜悔恨,直到一个阴沉 的上午, “连空气都疲乏着。 耳中听到细碎的步声和咻咻的鼻息,使我睁开眼。大致一看,屋子里还是空虚;但偶然看到地面,却盘旋着一匹小小的动物,瘦弱的,半死的,满身 灰土 的……。”
那只叫阿随、被子君精心喂养、又被涓生扔掉且推到土坑里去的狗,回来了。
但是子君,再也回不来了。
鲁迅于1925年完成《伤逝》。距今已有92年。
92年后,爱情中的男女依然面临相同的难题,依然重复同样的错误。
为了追求爱情,牺牲了自由,为了维持婚姻,难免又牺牲了独立。
我们的付出来自于爱的勇气,可是生活的琐碎、重压终究磨灭了爱情,那么自由还能回来吗?独立还在手中吗?当然还能重新鼓起勇气重新追求自由和独立,然而没有了爱,勇气又还剩下多少了?
鲁迅说过一个“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的观点,但他又说即使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也还是傀儡”,“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
这也许是爱情的终极难题。
亦舒写的《我的前半生》中,没有解决这个难题,离婚后重获独立的子君,最终还是靠在了另一个男人的肩膀上,走进了第二次的婚姻和家庭。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贺涵喜欢独立的女性,但是他最后爱上的却不是最独立的唐晶。子君脆弱的一面变为“真实”,唐晶顽强的一面成为“压力”。
薇薇安放弃了贺涵,马上找了别的爱人;子群认清了阿辉的真面目,但她始终破不了白光这个“局”;子君妈妈一生泼辣精明,却在崔宝剑面前低眉顺目、委曲求全,=;凌玲算计一辈子,也算不清俊生到底爱她几分。
92年前,鲁迅已经揭示出的情爱终极难题,我们现在还在热烈的讨论着。
我们自以为看得很透彻了,其实不过是老调重弹罢了。
迷路的人,总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新的路,走过去才知道,早就有无数人死在了路的尽头。
所以说,再多的浅阅读,都不如好好读一本经典;看再多的风景,都不如认真感受自己这座城市;爱再多的人,都不如好好经营眼下这一段关系;感慨再多,都不如马上就去努力。
鲁迅的《伤逝》,适合每一个成年人多读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