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梳理都是认知的更新

每次听到别人谈论家庭矛盾,涉及人伦道德问题的时候,在旁观者的角度,都不便于有过多的言论,但是,听到的时候还是会感觉到不舒服。

这种是生理上反感的信号,以前的我觉得自己对这些东西还挺顿感的,我习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论外界发生了多么混乱的事情,于我而言都是无关痛痒的新闻罢了。

长大后经历了一些生离死别,再看人性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依旧活在混沌里面,有很多事情道不清说不明。像量子纠缠一样,复杂,难解。别人的家事,无论再荒谬,再狗血,再离谱,再不合理,违背道德又如何?你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观点也改变不了事情的发展方向,给你带来的只有无尽的唏嘘,你的愤愤不平不过是道德天平的某一端,在评论功过的时候你甚至没有评论的资格,毕竟你不是当事人。这些事件也不过是你平凡一天的某则“见闻”。它甚至成为不了新闻,因为早已屡见不鲜。

不是说自身有多高尚的品德,也不见得自身又有多高的学识可以帮助旁人处理这些复杂且矛盾的人际关系,仅仅是因为无法认同。一种在我们固有的认知体系中塑造的所谓道德标准在作祟罢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自身的学识,经历,背景,社会地位等等因素都构成主观且客观的认知体系。所有事情都无关对错,只是认知的偏差。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以自身的认知去评判一个事件,给它定性,贴标签,但很显然都带有主观性偏见。那么评判标准到底谁才是正确的?谁又是错误的?迄今为止,人类在制定规则和制度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个说法,法律不外乎人情。

而去解构人情这个东西的时候,这个问题便成为了一个复杂问题,它甚至可能比数学更难解,数学可能有唯一的答案,多种思路和解法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唯一的。但是人情,往往不止一种答案,它可能要把时间这个维度也考虑上,毕竟人类创造了时间可以解决一切这样一种说法。其实,我们都知道时间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把情感稀释了,只是把心结凝固在一个时间节点,不触碰就没事,一触碰可能就爆发一些别的后遗症。

我们错觉地认为时间可能是解药,但是它不过是麻痹神经的特效药,最终的结果无非两种,要么死于后遗症,要么药力失效。每次提笔梳理这些思绪的时候,总是有个无疾而终的结尾,因为在这些事情上,永远没有唯一且正确的答案。能做的不过是每次梳理时便对自身的体系重构一遍,更清晰自己的标准在哪里而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