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是考验课堂教学的试金石

2023年11月5日  星期日

区小学语文片段课骨干场教学竞赛,共有20节课参赛,按赛制教师可以自选教材,看到赛课课表,发现其中居然有三节二年级的《葡萄沟》,这一课文字生动、优美,语言文字训练点很清晰,二年级学生理解上也没有什么难度。主办方特意把这三节课排在了一起连上,就是妥妥的教学“大比拼”,当然,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案例。

本课课后有一道习题如下:

读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_______。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____                                  ,

处处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三节课都是围绕这道习题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各有特点。

第一个课例:

老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颜色的词语,讨论为什么用“五光十色”?为了领会这句话的写作特点,教师设计了三个句子的对比。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这样纯粹的分析过于理性,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有难度。

然后再进行如下两句话的训练。

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____                            ,

处处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最后增加了一个海底世界的短视频,让学生观察,按照今天的学到的方法,把句子说完整,教师给了支架:一大群一大群的鱼儿在海底游来游去,  __      ,  __    , __    。因为是视频,海底的鱼儿大大小小,很难观察清楚,二年级的学生不知道鱼儿的名字,就给学生设了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个课例:

老师从学习本文的词语入手,重点区别一串、一串串、一大串一大串,然后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

首先学生就讲了“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老师相机提问为什么要用“五光十色”?通过图片和“五颜六色”对比,理解“五光十色”,然后进行句子对比: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进一步体会到因为有“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更显得葡萄的美丽。

紧接着,老师就进行句子填空训练:

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___。

其次,进行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的理解“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嘴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重点理解“热情好客”。上到这里,15分钟时间就到了。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创设情境,从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开课、结语,自己也戴上了维吾尔族的帽子上课,但是因为教学目标太多,导致教学走过场。

第三个课例:

老师充分利用丰富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葡萄的颜色,着重理解什么是“五光十色”?为什么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

然后进行句子训练:

1.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_____  。

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补充句子,教师补充了桃花、杏花、迎春花的图片,因为前面体会到了葡萄丰富的色彩表达,加上图片的直观感知,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表达出来。

2.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                                  ___,

处处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教师补充了一张下课了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的静态图画,引导观察很直观,学生能够马上找到多种表达素材,补充句子也迎刃而解。

在课本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补充了一个训练,稍微提高了一点难度,学生刚刚结束研学,根据研学项目设计了一道题:

3.周三研学时,花卉基地有 __    、有  __  、 有  __      , _____    。

结合真实的体验进行句子训练,学生很快就能够领会并进行表达运用。

这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聚焦,15分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尤其是创设了学习的情境,邀请学生去新疆参观葡萄园,并将两大串新鲜的葡萄作为课堂奖励,对于参与积极的学生及时奖励一小串,加上男老师的亲和、幽默以及及时的语言鼓励,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始终处于热烈、活跃的氛围之中。

三节《葡萄沟》同时展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同课异构”的案例,同一篇课文,且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有交叉,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内容有相同,让听者拥有了一次多角度看课的体验。

好课没有具体的标准,但通过对比,就能看到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的差异。“同课异构”真是考验教师课堂教学的试金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