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克”为蒙古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当下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地都有流行。
2006年5月23日,蒙古族搏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Ⅵ-16。
渊源
据史料记载,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时期,搏克曾作为他树立威望、排除政治异己的一种手段:“当征服主儿勤部落后,成吉思合罕,一日,命不里孛阔,别勒古台(铁木真之弟)二人相搏。不里孛阔之在主儿勤也,不里孛阔能以只手执别勒古台,以只足拨倒,压而不令其动之者也。不里孛阔本不可胜者,姑为之倒,别勒古台力不能制,抗以肩,上其臀,返顾成吉思合罕,见合罕啮其下唇,别勒古台会意,遂跨其身上,交其二领扼其喉,以膝按其腰,力扯而折之。”不仅如此,成吉思汗还利用这一手段铲除了奸臣通天巫:“成吉思合罕闻孛儿帖夫人此言,乃谓斡惕赤斤曰:通天巫今其来呼。任汝所能为,汝其知之。斡惕赤斤即揪通天巫之衣领,曰:昨汝令我悔焉,(今)相试之。遂揪其领,拖向门,通天巫还揪斡惕赤斤领而相搏矣。斡惕赤斤拖通天巫而出,先备于门阀间三力士迎来,执通天巫拖出,折其腰,弃于东厢车群之端矣。”
13世纪蒙古军西征时期,搏克运动在蒙古军中得到广泛开展。“巴都西征,在俄罗斯境内的乌尔卡山麓的草原上,举行了‘那达慕大会’。最后两名跤手决赛,叫套哥儒勒的跤手将对方摔倒在地,败者却卧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地哭泣说:‘ 我就此而死,那就痛快了。’这时有一小队骑士前来说:‘恩惠的巴都罕命我等前来传旨,罕夸耀你们的勇敢无畏,将你二人编入蒙古护卫军中。’”当时,凡在军中取得搏克冠军称号的人,便能得到“国家勇士”称号,具有这种高强本领的人,不仅受到人们的尊敬,还被提拔为蒙古大汗贴身护卫。发展到窝阔台称汗时期,随着蒙古汗国地位的巩固,搏克运动除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外,还是汗国王公贵族的一项观赏性竞技运动。因为统治者休闲娱乐需要,客观地加强了搏克同波斯、西域、中原等地区摔跤活动的进一步交流,对于搏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60年以后,随着蒙古民族马踏中原,蒙古族宫廷体育渐成体系:有检验蒙古军人长跑能力的“贵由赤”竞技,也有供贵族欣赏的马球活动,更有宫廷脱灾祈福的“射圃”仪式,同时也有王公贵族休闲项目蒙古象棋、双陆棋等。但这并没有冲淡蒙古贵族对搏克的钟爱,始终把摔跤能力作为提拔和选择武将的条件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为把摔跤这项运动有效地管理好,元代初期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搏克运动的官方管理机构——勇校署,使博克运动发展走向日益规范化的轨道,并且成为国家运动得以在社会各阶层推广和普及,开创了搏克运动发展的新纪元。
1368年继明朝政权建立以后,蒙古大部退守漠北、漠西,搏克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期:一是明朝政府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除加强军队武艺训练外,取消了元代禁止民间习武的政策,使中原武术成为从官方到民间的主要体育发展潮流;二是随着汉民族政权的再次确立,包括武术在内的农耕体育文化的大发展,一定程度地挤压了诸如搏克、骑射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空间。虽然摔跤活动在官方和民间都有开展,但随着蒙古统治政权的衰落而呈现出日渐弱化之势。
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后,蒙古族搏克伴随着满族“布库”的发展也迎来了又一历史发展高峰。加上满族统治者与蒙古贵族的军事与政治联盟的建立,摔跤成为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得到又一次振兴。史上有名的“塞宴四事”就是满、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表现;不仅如此,清王朝建立后每当外族使臣来朝觐见时,都有举行摔跤比赛的惯例。另外,为对蒙古“分而治之”的政治目的,清政府在各盟、各旗边界广建敖包作为盟界和旗界,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蒙古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态——敖包祭祀活动的广泛开展,并逐渐分化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搏克,比赛时跤手上身穿短衣——跤衣,主要以推倒对手为胜;另一种是厄鲁特博克,在新疆、青海地区(漠西)的搏克(也称沙力博尔搏克)比赛,赤体相搏,一方双肩着地不能挣持而起时才分出胜负。
蒙古族搏克发展到近代,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贵族的钟爱,还是民间祭祀的普遍运用,增强了蒙古族搏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其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并且受各蒙古族聚集区地缘文化的影响,搏克运动逐渐融入了各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呈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特征:有蒙古族传统搏克,新疆、青海的厄鲁特搏克,蒙古国搏克等。
形式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唱着“摔跤歌”,大意是:“来吧,无畏的健将们,为了健康入场来摔跤吧。考验我们的意志,较量我们的力量的时候到了!”雄浑高亢,以壮行色;同时,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个个宛如巴斯达克的勇士,给人留下威武彪悍的难忘形象。
比赛规则简单明了,不限时间,参赛者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扑、拉、甩、绊等技巧以制胜,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险动作,除脚掌外,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失败。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摔跤场上,双方四目炯炯分毫不让,即使是同胞兄弟也不例外,有意输掉,反会被对方视为心不坦诚,不堪交往;如果某个摔跤手以强凌弱,在已经取胜的情况下,还使用过激的摔法,就会成为被大家所不齿的人物,一旦某方倒地,都抢先扶起对方,然后共同切磋技艺,友好地互相勉励,洋溢着人与人之间友爱合作的美好情谊。
正式比赛时,下场的运动员最多可达1024人,在“那达幕”大会上,数百上千的选手龙争虎斗,扭法盘旋,蔚为壮观,凡参赛者都有奖,冠军将声名远扬,荣耀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