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了解到,人际关系中有三个重要的课题,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我们的很多烦恼都是因为受到了人际关系的羁绊而产生的。
那么,既然人际关系无法摆脱,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它,有没有具体的对策呢?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怎样才能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有关课题分离的话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1.不为他人而活
燕子在单位是一个勤快的、特别有眼力见儿的姑娘。每天她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扫地拖地,努力给大家营造一个舒适干净的工作环境,燕子干得乐此不疲。
可是时间久了,她发现办公室的其他人根本不知道爱护环境,给燕子的感觉就是反正乱扔垃圾,也有人整理。
或许他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一切都是燕子干的,总之没有人对燕子说过一句感谢或者表扬的话。
因为没有得到同事们的认可,燕子现在已经没有动力去收拾整个办公室了。
虽然燕子现在不再花费心思打扫办公室,可她却在苦恼另一件事:如果有人发现之前是我打扫了卫生,现在又不打扫了,他们会不会责怪我?
阿德勒认为,人之所以要寻求别人的认可,或者在意别人的看法,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在赏罚式教育的影响下,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有人表扬,我才会去做好事,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可以做坏事”。
正如燕子,她的内心深处是抱着被表扬被认可的目的,才去打扫卫生。因为没有达到她心目中的期待值,燕子心理不平衡,于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或许有人会问:“我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被身边的人接纳,这不是非常自然的需求吗?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提出,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他认为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最终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有的人在工作中希望出人头地,削减了脑袋去追求所谓的名誉和地位;有的人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追求巨额的物质财富。他们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社会的认可。
然而当工作的主要目标变成了“满足上司的期待”,当追求财富的路上不小心失败,被别人嘲讽而一蹶不振,他们还能体会到幸福吗?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并不是旁若无人,自私任性。相反,阿德勒是想让我们能为自己而活,不要因为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失去了自我。他建议我们要做真正的自己。
2.学会放手
在生活中,我们除了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社会的尊重,其实最希望得到的认可,是来自我们父母的肯定。
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中,有一个爱做包子的妈妈,一天早晨,当老公吃完包子上班后,又留下了孤独的她。就在她准备吃下最后一个包子的时候,这个包子突然活了过来,成为了她的“包儿子”。
她欣喜若狂,开始悉心照料包宝宝。包宝宝一天天长大,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去和朋友踢足球,唱歌,都被妈妈拉了回来。妈妈不准包宝宝离开他的视线。
母子之间的分歧和对抗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包宝宝带着行李箱要和女朋友一起离开,妈妈三番五次都拉不回来。一气之下,妈妈一口把包宝宝吞了下去,这样儿子就永远不会离开自己了。
短片折射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真实状况。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控制欲强的父母,觉得孩子只有在自己的掌控下,他们才能安心。但拽着孩子的那根线如果太紧,亲子之间的冲突就无法避免。
阿德勒认为,这样的亲子关系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一个观点,我们首先要学会辨别“这是谁的课题”。
短片中,包宝宝想和小朋友踢足球,妈妈非要拉他回来打太极,这种行为就是对儿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湖南卫视《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女孩陈彦均说,她本来喜欢跳舞,后来却被要求去学了武术。
她在勇气台上大声向妈妈喊话:“能不能把兴趣班的权利还给我,不要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
她还说:“学习应该是自我享受的过程,我不想为了你而学习,更不想有目的的学习。”这句话更是道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
在中国,有太多的父母命令孩子学习,甚至成天以分数、成绩来衡量孩子,丝毫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感受。
有的父母嘴上说着“为你着想”之类的话,其实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支配欲。孩子正是因为觉得受了欺骗,才会反抗。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不但不会让孩子爱上学习,还有可能引发更大的亲子冲突。
无论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尽管很多时候,父母会忍不住地想要干涉,但是阿德勒提醒我们,越是亲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这时父母们可能会问:“难道孩子们完全不学习,家长也要放任不管吗?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阿德勒主张,家长应该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爱好和性格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守护。
就学习而言,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只能随时准备给予帮助。过多的指手画脚只会起反作用。
实际上,不但是亲子关系,一切人际关系矛盾的源头,都来自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所以,如果学会了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3.课题分离
那么该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
阿德勒说,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就可以了。
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阿德勒说,如果忽视本人的需求和意愿,强迫其改变,只会产生强烈的反作用。
当我们为自己面临的各种人际关系焦头烂额时,阿德勒建议我们,先弄清楚这究竟是谁的课题,然后再放下别人的课题,这样就能帮助我们减轻自己的人生负担。
在小磊的记忆中,父母吵架是家常便饭。每次父母冷战,他觉得自己在中间就像是夹心饼干,特别痛苦。
尽管他曾多次劝说父母,但是却收效甚微。小磊成年之后,只要父母一吵架,他就很纠结。他既不想掺和父母的事情,可每当看到父母难过的样子,他又觉得如果不调解很不孝顺。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小磊要分清楚这是“父母的课题”,那么他们无论怎么生气并不是小磊的课题,小磊并不需要为此过分自责。放下父母的课题,也就是不要过多干涉他们的事情。
闺蜜璐璐和男朋友每次一吵架,都要找我来哭诉。一开始我还劝说璐璐,让她赶快和渣男分手。但是每次璐璐都会和男朋友和好,反而我的劝说被她男朋友认为是挑拨离间,后来我和闺蜜的感情也因此也有了裂缝。
我和璐璐的朋友关系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也是因为我没有分清楚这到底是谁的课题。璐璐和男友的吵架问题是他们的课题,应该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我作为朋友只能是提建议,而不能干涉。
也许你会疑惑,难道课题分离是要我们完全无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吗?那还如何靠它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任何人际关系的构建都需要双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近,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
在《我家那小子》的综艺节目中,朱雨辰的妈妈爆料了她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无论朱雨辰在哪里拍戏,妈妈都会跟组,并且带上电磁炉给他做饭。除此之外,她每天早晨四点起来给朱雨辰熬去火的梨汁,这个梨汁熬好需要一个半小时,这一熬就是十年。她妈妈还说,她知道朱雨辰的每段恋情并且都有干涉。
朱雨辰被网友称为妈宝男,四十岁的男人至今单身。他在深夜痛哭自己孤单没有人陪的时候,也说自己并不敢反抗老妈。
妈妈过度干涉儿子,不懂得和儿子保持距离;儿子觉得妈妈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尽管不喜欢被羁绊,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安排、命令。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去过度干涉别人,也不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学会课题分离,才能重塑直面人生的勇气,更好地改变各种人际关系。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要过分追求他人的认可,要懂得课题分离。尤其在亲子关系中,更要学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很多人虽然认可了课题分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干涉或者被干涉的怪圈当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明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课题分离和自由的关系。
-【今日话题】-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上演着各式各样的亲子冲突和矛盾。你和父母之间有过冲突吗,你们又是如何化解矛盾的?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阅读好书,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