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亦舒早期的小说《不要爱上她》,存惑最多的竟是它的书名。
不要爱上她。她是谁?为什么不要爱上她?谁不要爱上她?那个“谁”爱上她了吗?
回去又翻了一遍小说,勉强找了两个答案。
第一个,“她”无可否认肯定是女主角小芸了,所以这本以男主为第一人称的小说是在劝他自己:小芸是不合适自己的,所以不要爱上她。
我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每看亦舒的一本书就换着对一种爱情绝望了,但看了这本又各种情绪上来了,超想对男主阿国吼一声:女生叫你放手你就真的放手,到头来还被说无作为,你就不能考虑下自己感受,问问自己想不想离开,不想就在女孩子崩溃时说:“现在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不单说,还做,好不好,再相信我一次好了。”以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哼哼,算啦,阿国那么窝囊,最后连心意都没理清,只会说“朋友”长“朋友”短的,谅他也没这个勇气和决心。
说到底,在轻松安逸面前,就算热爱,也懒得去追求了,何况追求爱还会有代价。那阿国,最后你再也没找到小芸,没遇见那种激动的快乐,是你自找的。
第二个答案,是小芸在苦难的青春中无法承受男主的爱,觉得自己配不上,所以哀求阿国不要爱上她。
参考现在流行青春片的套路,小说应该这样解说:男主阿国,一个规矩又追求自由的出场仅十九岁的高中生,因为租房认识了房东的孙女小芸,展开了疼痛青春里爱与伤害,堕落与拯救的故事。
可是真的只是这样吗?
记得刚开始,我当亦舒要给我描绘的是内心清明聪慧的女孩子,起码是那种遇见生活的挫折可以慢慢走出来,心淡但可以把自己生活打理得过得去的女孩子。
小芸却连这些特征的边都没沾上。她过于害羞,过于怯懦,过于顺从,过于纠结过去,过于自卑,以致无法好好爱自己和无要求的爱别人。
但是,我总是怀着护崽的心情,站在小芸的一边,觉得是阿国加速了她的堕落。
毕竟一开始小芸也展露过这样的朝气:在陌生男生面前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的家”,调皮地说过“他又没比我大几岁,干么要叫他陈先生”。
如果没有他介入她的生活,如果不是他带她逛街被后母看见加剧父亲的失望,如果不是他坚持要她留下来玩几天,与后母发生争吵,哪里会有后面的辍学,哪里会有后来的被打,哪有后来的心死?
狄金森说:“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不曾见过阳光,然而阳光让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所以小芸在最后的对峙中才会说“你常常出现,增加我的痛苦,如果我索性什么都不理,倒也是好的。一个堕落的人,有堕落的乐趣。”
看似荒诞,实则是最直击心灵的真实。在一个人没改变现实的能力时,回避比面对更容易、更减少内心的痛苦。
这时候,又替阿国抱不平了。
阿国其实并没有错,遇上小芸时他也只有十九岁而已呀,人生在此之前最大的问题不过是尽力也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他还不懂得怎么对一个女生好,不知道女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只是像个小孩子一样,把自认为拥有的好的东西摊开给她看,与她分享自己的愉快。但这最多是照到黑暗片刻的光,无法像灯火驱散寒冷。
而你要他面对复杂的生活的重担,他会手足无措的。阿国在知晓小芸的过去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在小芸身上放下了这么多的感情,如今却一无所获,或许我真的应该像她说的那样,永远不要去找她。”但沉重的责任又让他割舍不下,他又去找了她的家人,又回去安慰她,在她因为他的鼓励要拿出勇气忘记时,又遇上辍学的风波。男主居然那么轻易就放弃了,爱是无条件的,在一起还是有要求。
气的还是小芸走不出过去阴影,还不愿改变的懦弱吧!生活如果烂到这种程度了,开不出花来的,就非刮骨不可疗毒了,老是讲自己是个“坏女孩”,现在坏在哪里?顶多是个笨女孩,不懂接受以前的自己,不懂悦纳自己,把所有人的错归在自己名下,何必呢?
再说,心理暗示有时候挺有用的,不要再自我催眠自己是个坏女孩了,真正坏的人是不觉得自己坏的。告诉自己好着呢,给生活制造点阳光,好吗?
可笑的朋友一说,是压倒小芸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整本小说,就好像另一版的《红楼梦》。贵家公子喜欢邻家温柔又忧郁的女孩,最后娶了大方得体、门当户对的名媛小姐,却对伊人念念不忘。
这书看下来,人人残缺不全,那些还没暴露这特性的时光显得多么美好,我一如阿国般想念故事开头的你。
哦,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