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会为一些作品中的痴情人物深深打动,觉得能始终保持对一个人的热情和执着是美好的品质,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神雕侠侣里杨过独自己生活十六年,知道小龙女已自尽后绝然跳下山崖;还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主那惊人的几乎一生只为一个人而活的悲壮。
类似的有很多,东野圭吾的不少作品里,都有一个男人为了心爱的女人甘当其垫脚石,工具,付出时间精力甚至生命。
也许是受到了八十年代言情小说的影响,集体形成了一种爱情至高无上的基调,似乎再平淡的生活,再普通的人,只要有爱情的加持,就会像被施加了魔法一样,变得非常有价值了。
这些作品中的人,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爱情凌驾于一切之上,成为生命最重要的驱动力,无论爱情的走向是幸福还是痛苦,无论对方给予的回应是热烈还是冷漠,他们无视理性,放肆投入,以生命力为燃料,不顾一切。
当尼采说:上帝已死。有的人转头就开始向爱情跪下。爱情成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需要供奉的信念,一尊取代上帝而汲取奉献的存在。
言情小说加大的这种信奉,当神学在科学的一步步发展中祛魅后,人开始凸显出来,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被看见,而其中最激烈最炽热最特别的爱情被拱上神坛。
神坛上总要供奉着什么,才接得住生活里满足了物质欲望后的,对填满精神空虚的需要。
人们常常回忆过去,似乎那时都是些美好时光,过去的食物匮乏,却常常有好的滋味;过去生存艰难,却有着纯洁互助的关系。年长一点的人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已然衣食无忧,却会抑郁,甚至轻生。
吃不饱,只需要担心和解决这一件事;吃饱了,却有无数需要担心和解决的事。
爱情在某些方面遮盖了世界的真相,让人不用去面对。当世界浓缩成两个人的关系时,由此而展开的种种组成了爱情的模样。
最好的模式是共同成长,同频共振,因为良好的关系双方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还有双方的认知不对等,需求不同,相互抱怨。
更有被困于其中,离不开相互消耗。
当我们看到小说里为爱情付出一切,抵得住时间、空间、社会压力等等,一心守护对方的痴情时,一方面是感动,因为自己很难做到面对如此多的困难时不妥协不放弃;一方面是羡慕,如果有人如此对自己,那自己的人生真是非常值得的一生。
渐渐地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爱情也慢慢祛魅了。
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没有留下那么多优美的诗篇,如果杨过没有成为一个大侠,那么他们的一生也是苍白的。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付出了一生只给了男人一点震惊和一些模糊的回忆。
在小说飘里面,斯佳丽十几年如一日地对阿希礼抱有爱情的热烈,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她不止于此,她在不断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挑起生活的重担,用她的办法保护家人,过得尽可能体面。她除了对有不可得之爱的迷恋之外,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勇敢面对挑战的能力,是一个女性的好故事。
如果说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其他,是一个关于女性成长的好故事,那么现代涌现出了更多的关于女性力量、选择、自我意识的好故事,像是50岁离家开车自驾的苏敏,像是被推下悬崖死里逃生却依然坚持的王暖暖,像是童年时就失去一条腿却依然笑对人生爱唱歌爱美的小屋碗儿。
当女性不再囿于爱情的供奉,敢于离开一段关系的束缚,向更大的世界去发展自我,她真的是在闪闪发光。
一个爱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人,一个爱探索自然奇观、人类历史、科学进化的人,又怎么会将一生所有的时光和精力,全部奉献给另外一个人?
而那些所谓的痴情,只会归于我执中贪嗔痴中的一味,是烦恼的根源,不再被追捧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