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那会儿,就特别喜欢读书,只要一有空便会捧着一本书,或是坐在门口的小凳上,或是坐在写字台前忘我的读着,那时候的心真的好清透,没有任何杂念,很快就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书中人,伴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自己也变得悲喜无常。那时候还不太懂,读书好比化铜,作文好比铸器,书读的多了,自然作文就不难,所以上学期间,从来没有发愁过写作文。
回想起那时候为何那么爱读书,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那时候父亲就很爱看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就会盯着父亲,他的筷子在碗里夹着饭,眼睛却没有离开过书页,有时候他什么也没有夹到就把空筷子喂进嘴里,每当看到父亲这样,我就哈哈大笑,仿佛那是一件极好笑的事情。当然,父亲看的是武侠和大型历史题材的小说,比如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等,也算耳濡目染吧,我也爱看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看大型历史题材的一些书籍和改编的电视剧。第二个原因嘛,那时候虽然已经九十年代初,西北的一个县城,对外的媒体也只有架着天线杆的有线电视,而且只有两个台,广播几乎是不听了,所以获取信息的渠道少的可怜,家里也没有几本书,父母纵然很重视哥哥和我的学习,但也仅限于学校的成绩如何,没那个意识给孩子们多买几本课外书,我所能拥有的课外读物不过青少年作文报、中小学生作文集,还有几本已经翻烂了的童话故事书,父亲的书也被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一次表姐随姨妈从省城过来探望母亲,她随身带着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看了一眼便被作者的文字吸引了,仿佛那是另一种人生,和我们所经历的生活截然不同,那时候还读不懂她和荷西的爱情,只是感觉她并不属于那里,但却能够勇敢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还能表现出很多的诙谐幽默,于是就被感动了。那时候,心里可能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原来一本书也可以细碎到这样平凡而不普通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压力,自由而且随意,传递给读者的,不光是故事,更是一种心境,一种生活态度,和之前看过的那些父亲爱看的书截然不同。
后来,我也会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个人传记,励志和叙事的比较多一些,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称撰写的,他怎么样,他怎么样……也读过稻盛和夫先生的“三部曲”,自觉与名人和成功人士差距太大,自身也并不是一个严谨和自律的人,所以年过三十五,不但没有成功,而且生活还一团糟也是理所当然的哈哈,这样讲心里也就平衡些了。但也还是想能够在闲暇之余,写写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经历,并没有想博得大家的眼球或者别的,只是想着把自己亲身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讲给大家,当初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姑娘成长为一名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婚姻和爱情中到底经历过什么,学会了什么,现在面对婚姻和爱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两个孩子,自己又该怎么做才能是一名称职的妈妈;在这一段感情生活中,到底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圆满的……这些故事虽然不会有狗血的偶像剧剧情,也没有跌宕起伏到怀疑人生,但也算是一个平凡女性真实的生活写照,生活也许本该如此,有的只是敢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和是否值得去做的心里标尺。
曾经我也分享给几个好朋友一些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她们惊讶与说你怎么能把自己的事情说的那么毫不经意,就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我也调侃道:嗯,用这近四十年的经历,的确是能写一些故事了呵呵。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书,有的是精彩绝伦,回味无穷;有的是平淡无奇,庸庸碌碌;而有的则是心有戚戚,以人为镜。
我会利用闲暇写完自己的故事,也希望我的故事能够带给同感之人一些人生的启示和感受,希望能够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