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真正开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年近三十的时候。在我读初中的时候,这部小说就是所谓的“必读名著”,但是,会真正去通读“必读名著”的孩子其实不多,我自然也不在其中。等到成年后,我才开始翻开《钢炼》,这时,我确实读进去了。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实完全可以把它当作通俗小说或者冒险小说来读。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塑造也颇为生动。这些原因都让我沉浸在了小说的世界中。
保尔经历了冬妮娅,丽达,达雅三段爱情。但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保尔和冬妮娅的这段典故。保尔在钓鱼的时候,和冬妮娅初次相遇。如果写小说,这时候自然应该描写一下少女的美貌,如果拍电影,这时候自然要给少女一个意义明确的特写,还要加一个唯美的滤镜。作者是这么描写的:“他看见一个陌生的姑娘站在那里,手扶着柳树,身子探向水面。她穿着领子上有蓝条的白色水兵服和浅灰色短裙。一双带花边的短袜紧紧裹住晒黑了的匀称的小腿,脚上穿着棕色的便鞋。栗色的头发梳成一条粗大的辫子。”这就是保尔美丽的初恋。众所周知,后来保尔和冬妮娅分道扬镳。分手的原因,现在看来说是愚蠢也不为过。因为冬妮娅的穿着太过于“bourgeoisie”,因为保尔不能把冬妮娅放在首位,所以他们就分手了,保尔说:“我首先是属于party的,其次才能属于你和其他亲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你去爱一个事业,并不影响你去爱一个女人,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就像谢廖沙和丽达的爱情,谢廖沙爱丽达,并不影响他去投入事业,投入战斗,最后谢廖沙殉职了,这样的结局,不比保尔和冬妮娅的结局更凄美、更悲壮吗。
读《钢炼》,可以了解一些乌克兰的历史。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人性与革命精神的窗口。后来世界格局变更,红色阵营衰落,Ukraine独立,再后来Russia Ukraine战争爆发,至今仍未彻底结束。书中描绘的时代背景虽然与现今世界格局有所不同,但其中的思想深度和人性的挣扎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现在看来,书中杜巴瓦的话有一语成谶的意味(在阉割版的书中杜巴瓦的话被删除了),而当时保尔对杜巴瓦的评价是“瞧,杜巴瓦还是托洛茨基主义的那些陈词滥调”。杜巴瓦和他的观点,为小说增添了复杂性和多维度。他的言论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也预示了后来可能发生的社会变革。保尔对他的评价,体现了两人政治和理想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一个缩影。
从历史角度看,小说提供了一个观察革命年代人们思想和生活状态的独特视角。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追求、挣扎和牺牲,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念。这些历史记忆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变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钢炼》以其生动的叙事、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一部文学经典。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通过主人公保尔的成长历程,传递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在当今Russia Ukraine冲突的背景下,这部小说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历史洞见和人性反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理想、信仰和自由的追求始终是不变的。《钢炼》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投入了战争的洗礼,他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为身体埋下了隐患,25岁那年他的身体就瘫痪了,最后他英年早逝。这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无奈。任何冲突和战争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和平来之不易。
阉割版之所以叫阉割版,就是因为删去了重要的部分。剪去头发,剪去指甲,无关紧要。而剪去重要的部分,就像剪去了灵魂。《钢炼》的阉割版与完整未删节版相比较,简直就是缺失了灵魂。阉割版删去了不少片段,比如保尔加入工人反对派的内容,删去这段内容,对于保尔性格的刻画大打折扣。阉割版还删去了屈察姆的reactionary言论,屈察姆的观点和保尔观点的冲突,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删去之后小说的深刻程度也无疑被弱化。读完整版的《钢炼》,你才能明白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红色宣传,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是一个个复杂的人,是一个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有各自的观点,有各自的挣扎,有各自的坚守。真实的历史是复杂的,真实的社会也是复杂的。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过去的言论或观点可能会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显得特别具有预见性或讽刺意味。放在小说里,就形成了小说的张力。就算是在今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依然是一部极具可读性的文学作品。它让你看到了19世纪初Ukraine的社会风貌,看到了一个少年在动荡年代的成长和奋斗,看到了时代的浪潮如何把人们推到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