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已经开始喊妈妈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知道他只是会发这个音,而不知道什么意思,那是真的吗?
你的孩子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说不出来,至少现在不能。孩子发出的音,只是类似某个词的音却不是那个词的意义,也很难准确地解释其意义。
“我的几个朋友正用婴儿手势和她们的孩子进行交流,并且似乎很见效。但我还听说用手势语言与我儿子交流会阻碍他学说话的进程,我不知道么办?”
在会说话前的这段时间,手势可以使生活变得容易些,但对亲子很好地交流并不是必需的,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并非是必要的,对语言的发育也不是最关键的。
一、孩子的第一句话
你的孩子她正在发声,并且试着模仿她听到的声音。
1、孩子一开始说的词受父母主观解释的影响
许多婴儿,先说“dada",并不表示她偏爱父亲。很显然,这些词都是从婴儿嘴里发出的最早的音节,由急于想辨认孩子第一个单词的父母们理解而成的。
很久以前,一个西班牙婴儿突然发出她的第一个词“mama”,她的妈妈很可能就会认定她的孩子正叫她。当一个法国婴儿第一次发出一个“pap”的声音,他的爸爸就会傲气十足地挺起胸膛说:“我儿子正在叫爸爸”。
孩子一开始说的这些词很多都受父母主观解释的影响。据专家说,孩子第一次能够说出她自己想说的,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平均是在10~14个月。
一个爬行或走路比较早的孩子,可能整天忙着学习怎样爬楼梯和走路,在发音说话方面他们可能会显得很慢。不过这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只要他能够明白在他玩的过程中听到的相似的词的意思就行了。
2、在孩子听到第一个词时,接受语言的能力就开始发育了。
早在你的孩子会说出第一个词之前,她的语言技能就开始发育了。
最初,她学着理解人们说的是什么。逐渐地,她开始从她周围杂乱的语言中挑出个别的词,然后大约是在半岁时的某一天,你喊她的名字时,她就会扭过头来,她已经可以辩认出她的名字了。
可喜的是,不久以后,她就开始明白其他人的名字和她平时经常看的东西的名字了。比如妈妈、爸爸、瓶子、茶杯、面包,接下来几个月或会更早,她可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比如“給绐我一口”、“挥挥手再见”或“亲亲妈妈”。
这种理解力比说话能力发育得更快,并且是说话能力的前提。你可以每天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孩子学听话、说话。
二、用手势和孩子交流
语言学专家提议建立一种父母孩子交流的桥梁 — 婴儿手势语言的理由。
婴儿手势语言优点很明显。父母可以更准确的理解宝宝的需求、增强了孩子的自信(我说话也管用)。
然而大多数婴儿手势所产生的优势看起来是个短期效应一且孩子会说话,能被理解,这种优势就会逐渐减弱,最终消失。
因此,如果你认为婴儿手势会使你的孩子更聪明、发育更快,就不要用,如果是因为现在有助于你和他进行交流,就可以用。
如果你想用婴儿手势,这里有几条建议:
1、让孩子尽早接触它。当孩子表示出与你交流的积极兴趣时,就可以开始使用,这至少得到孩子八九个月大时,但既然没有什么坏处,早一点也无妨。
2、要用得自然。要应用你和孩子都明白的自然的手势语。如双手合拢斜倚着头部表示“睡觉”,摸摸肚子表示“饿了”,用手合成杯子形状送到嘴边是要“喝”,用手摸摸鼻子是“闻”,等等。
3、用孩子需要的手势。能够满足你孩子表达他日常需求的手势是最重要的,比如,饿、渴、疲倦。
4、重复使用同一手势。通过一次次重复着同样的手势,你的孩子能逐渐明白并会很快模仿这些手势。
5、边说边比划。要保证你的孩子既能学会手势又能学会说话,就要两者结合起来用。
6、全家都用。会他的语言的家人越多,孩子越高兴。
7、学孩子的手势。许多婴儿会发明他们自已的手势。
8、不要逼着用手势。和其他交流方式样,手语也就自然培训,并由孩子决定进度。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很烦这些手势,不愿意用它,或者觉得手势是一种负担,就不要强迫他学。
千百年来,在没有正规手势语的情况下,家长照样也能理解孩子在“说”些什么,可能是因为家长已经适应了这些非语言符号,如手势或儿语,当然你也可以做到这点。
三、写在最后
V搜索:“宝妈健康优惠”,0~12月养育干货、母婴优惠券、海量音频育儿干货(诗词故事、育儿音乐)免费领,我们一起陪伴宝宝健康成长。
妈妈们不着急,慢慢跟宝宝跟沟通。不要有压力,你是世界上最懂宝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