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偏僻的天峨县六排镇拉乾屯,四面环山,地形和贵州“天眼”相差无几,有与世隔绝之势。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却有一个别致的景象--多处悬崖壁上镌刻着大大的“忠”字。
80年代末我出生在这个小村庄,对于石壁上“忠”字的来历,童年时的我曾问爷爷,依稀记得爷爷回答我:“这个‘忠’字是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所刻,那时候为了体现对共产党的忠心,全县鼓励公社打造忠字台,我们令当公社特别积极,只要是大山白壁岩的地方我们公社都去刻这个‘忠’字。在公社你大伯的书法是出了名的好,所以这些字都是他写好之后找石匠钻刻上去的。这个‘忠’字代表了我们公社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是对共产党刻骨铭心的拥护和爱戴,因为共产党让农民翻身做人、当家做主。镌刻于壁,是希望后人不忘党恩,对党忠诚”。当时年幼的我只是好奇大人们怎么能攀岩走壁在悬崖壁上写那么大的字,并不能理解什么是“共产党”,只是隐约感觉到“共产党”在爷爷他们一辈人的心中,是无比神圣和不可侵犯、不可亵渎的。
后来,接受了学习教育的我逐渐了解了爷爷那一辈人为什么对党如此忠诚。从党史和天峨县志了解到,在土地革命斗争中,共产党着力解决群众的土地问题,粮食问题,“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奠定了基础;上世纪50年代天峨发生土匪暴乱,共产党派出军队平乱改革开放以来,为人民群众打下了安身立命的稳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真正体现出一切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特征和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想,虽然爷爷那一辈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是真正从动荡到到惶恐到安宁、从饥饿到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见证者,他们把“忠”字镌刻于山崖,是发自内心的映射,是昭示他们就是共产党的最忠实的拥趸。
2012年我参加了体制内的工作,我对共产党的为民情怀有了切身感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2015年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抓手多管齐下,至2020年末全国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五年攻坚披荆斩棘,获取成效振奋人心;为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铺开,如同毛细血管的硬化道路基本实现进村入户,把“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身灰”的农村条件送入历史;为提升城镇建设,政策吹起了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的东风,将格调单一的黑白小镇催生成活力四射的现代小城,如今人人住楼房、生活达小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拉响警铃,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扩散......。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共享太平盛世、安居乐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平等团结、凝心聚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满怀憧憬、蒸蒸日上。再次凝视石崖上的“忠”字,心中便氤氲起一种温暖,脚下便升腾出一种力量,愈发感受到共产党的魅力和人民为之信仰的魔力,这一刻,童年时爷爷教我唱的歌仿佛在我耳边回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