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城四周巍峨的山巅上薄雾萦绕,白龙江水波光粼粼,商铺的灯火相继闪烁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山谷里回荡起的那嘹亮欢快的民族音乐打破了一夜的寂静。
站在甘肃南部舟曲县新城,看着蔚蓝的天空、奔涌的白龙江、迷人的山峦,我顿时被眼前的青山绿水所震撼。
……
“来甘南耍吧,无限风光在草原!”在甘南州工作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夏日的甘南,醉人入骨”。接着,他通过微信发来了一组照片。
蔚蓝色的晴空下,绿草如毯,黄花怒放,牛羊成群……好唯美的意境呀!面对美,谁不心旌摇荡?面对美景,谁不心驰神往呢?接到邀请后,我欣然前往。从古都洛阳出发,一路翻秦岭、过广元,走陇南,进舟曲。
没到舟曲之前,对这里的概念也仅限于朋友介绍,谷深路窄,道路蜿蜒,坡陡土薄,夏季泥石流、塌方、高山落石经常发生。若说更深的印象。若说记忆较为深刻的,则是2010年发生在此那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让很多家庭的老人、小孩、父母遇难,幸存下来的人个个痛不欲生,成了国人心中的“舟曲之殇”。
“舟曲”为藏语音译,意为龙江,因境内有千年流淌不息的白龙江而命名。这里地处南秦岭山地,西北高,东南低,“一江两河”贯穿其中,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有着“山下桃花盛开,山上白雪皑皑”的美景。
“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说真的,若不是亲眼所见所闻,此情此景,我上很难把这块土地与当年的那场大灾难联系起来。
过了陇南市武都区两水收费站,我们由高速转入国道。这里的路况大不如前,灰白的泥石流痕迹与群山的颜色融为一体。山岭上有各种叫得上或叫不上名字的树,并非想象中的山岩裸露在外,像一个没有衣服穿的贫苦老人,那么光秃,那么怪石嶙峋。绕城而过的白龙江似同有生命的不老泉,带着时光久远里沉淀的柔和的绿,蜿蜒流淌。江水时缓时急,又似美人纤指拨动的琴弦,又如天籁般的欢歌笑语,整个江面都似欢愉的笑声,为舟曲注入生命的活力。
进舟曲县城,首先要经过一道“天险”——望江崖。这是一条临时的“保通路”,一边犬牙交错、滚石突兀的悬崖峭壁,一边是浊浪滔滔、激流翻涌的白龙江。车子几乎是贴着崖边,缓慢爬行,步步惊心。
前来接我们的小郭说,原有的桥梁和老路被泥石流冲毁了,目前当地政府正在积极重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不远处那座盘桓残存在白龙江上的断桥,有人正在忙碌地施工,焊花闪闪……
当晚住宿在人武部。或许因自己曾是军人,也曾是国防动员系统中的一分子,刚一落座,我和人武部的同志很快就从民兵整组到应急力量组建,从生死救援到创造生命奇迹,从自身建设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共同语言,相聊甚欢。
陪同的政委是从作战部队交流过来的,他身上透着一股豪气。一上来,他就给我讲到“民兵也是兵,关键时刻往前冲!”这句舟曲民兵叫得最响的口号。
“关键时刻往前冲!”这不是一句喊在嘴上、写在纸上的简单口号。在他娓娓道来的介绍中,我仿佛看到,翠峰山下,白龙江畔,八楞乡女民兵奂昊月累晕在搬运救灾物资现场、拱坝乡女民兵杨开红家中痛失4名亲人坚持到清淤完成的飒爽身影……也似乎读出了舟曲民兵身上的那股把使命高高举过头顶,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为建设安全、繁荣、美丽、和谐的新舟曲而战斗不止的英雄气概!也更坚信,在任何地方,任何灾难面前,只要有这样一支英雄的部队在,人民的生活就一定是安全的、幸福的!诚如舟曲县委的一位领导所说:“民兵的所作所为,舟曲老百姓可以说是看在眼里、记在脑中、永留心底!”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孙政委的提议下,我们来到县城街头。此时,街道上人流熙攘,各种商铺也迎来一天中的另一波客流高峰。舟曲不少民众走出家门,或漫步于白龙江畔,或陶醉于美食之中,抑或扶老携幼享受天伦之乐。经过平整的路面和彩灯闪烁的城关桥上,人头攒动,一对对年轻的情侣趴在白色“玉石”栏杆上仰望星空。不远处的滨河商贸城,更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烧烤、砂锅、特色面食等小吃汇集于此,在摊主们热情的招呼声中,食客络绎不绝,或大或小的摊前几乎座无虚席。
越往前走,幸福的画面感越强。在喷泉广场上,我们看到,百余名群众正在休闲纳凉,数十名孩童在喷泉落地溅起的水花中嬉笑打闹,一旁的家长面露笑意地注视着他们玩耍……
“舟曲的孩子不流泪,灾难中苏氇花开在心上。舟曲的孩子不流泪,风雨中我们学会了坚强……”望着眼前的一张张笑脸,我突然想起歌曲《舟曲的孩子不流泪》。此刻,我也明白,舟曲的人们早已在一步一跪的苦难中擦干眼泪,学会坚强!
舟曲不屈,舟曲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