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之前很多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最近微信读书上有人送我这本就看了下来。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扎里勒并不算坏,有些想不通娜娜为什么在玛丽雅姆面前对他那样极尽讽刺,为什么不让她单纯地崇拜父亲、享受父亲偶尔的疼爱,我甚至有些气愤娜娜的偏执。
在娜娜看来全世界只有她最爱玛丽雅姆,玛丽雅姆也只能爱她所以不能对扎里勒产生一丝一毫的感情。直到看见玛丽雅姆鼓起勇气孤身去城里找妻儿成群的扎里勒却被拒门外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对这几位人物的看法有多简单愚蠢,也不禁被作者的写作功力彻底征服,让我再次明白任何人事物都不要仅凭一个方面去推断评论他/它们的全部。娜娜十分清楚扎里勒不可能给她和玛丽雅姆真正想要的东西,不想要玛丽雅姆对他抱有期望因为之后伴随而来的将是无尽的失望痛苦。相较于于扎里勒虚伪愧疚的爱,娜娜真的是这个世上最爱玛丽雅姆的人,失去了娜娜也预示着玛丽雅姆苦难生活的开始,没有人能比娜娜更爱她,最刻骨的孤独就是全世界那么多人却没有一个灵魂能让你感觉到被爱。被迫嫁给拉希德之后,玛丽雅姆就成为所有生活在穆斯林国家的妇女缩影,男权至上社会里的女人已经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人,没有尊严没有思想没有自由只是男人纯粹的物品附庸。
可是莱拉出现了,这个美丽大胆的年轻女孩比起玛丽雅姆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她有一位善良正直学识渊博胸怀宽广的父亲,他不仅教莱拉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帮莱拉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告诉她“教育”对一个女孩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你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女孩,真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这一点我很清楚,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像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甚至比它的男人更加需要你。因为,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莱拉。没有可能”。尽管受到同一个男人的折磨,玛丽雅姆已经习惯了低声下气默默承受命运的摆布,莱拉却敢于反抗拉希德甚至打算彻底逃离,这算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吧?她俩注定有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历来战火中的爱情总是容易打动人,因为保不准什么时候生命就会突然中止,一切灰飞烟灭。莱拉和塔里克那条由青涩转而热烈进而纯厚的感情线由于在残酷的战争氛围中发展而显得弥足珍贵,在经历了万般波折磨难之后,仍然愿意选择对方作为自己余生的伴侣,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书中的硝烟在持续,现实中的战争也没有休止,直到现在西亚中东依旧如过去几百上千年一样像个丁点火星就能引爆的火药桶,作者胡塞尼是位医生,作为阿富汗裔的他行文中总带着一些对故乡对人民的悲悯,可越是绝望的地方越需要心怀希望才有可能迎接灿烂千阳,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世人的观点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