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 | 库车大巴扎(2):维吾尔族集市的“两种逛法”(上)

继续新疆旅行,我是大红姐姐。

如果身为游客的你,在一个拥挤的城市里过着吃碗本街的馄饨都会叫个外卖的“便捷”生活,那么新疆的巴扎,绝对会成为那个颠覆你的认知,并在之后的人生中不由自主反复回忆的“梦幻打卡地”。

上一篇文章提到,我们一行人到达天山脚下的千年老城库车,在团结新桥边儿上发现了一个大巴扎。第一次到新疆旅行的南方大哥和广东姐姐毫不犹豫地一头扎了进去,而习惯了逛巴扎的我,就跟着同样习惯了的“老喀什”哥慢悠悠地找地儿去待着。

我们买了几种果子,席地而坐,一边啃着手里的沙瓤,一边观察桥上的车来人往——在边疆行走这么久,我还是更喜欢观察这里的“人”。

说实话,新疆的巴扎们多少是有些类似的,但是集市上的人和人间的画面,却始终别有声色。顺便——分享一下维吾尔族集市的“两种逛法”:

巴扎的第一种逛法:去逛圈起来的地方。

通常,维吾尔族的集市都是封闭的农贸市场,最多开两个门。“早上”十点、十一点开门,下午不到就会散场。库车县是独库公路的起点,这里的维吾尔族老乡并不介意游客的相机。

在我曾打卡过的一些大型巴扎上,商品通常会很有秩序,衣食住行会分门别类,安排在井井有条的街区,商铺的位置固定而集中,小摊子见缝插针分布周围。

为了照顾游客,新疆的巴扎们已经日趋专业。所以说新疆旅行要早去,尤其是那些热门景区,都在“保AAAA争AAAAA”的路上你追我赶。等它们成熟了,就会顺理成章,就不“意外”了。

成熟的果子虽然甜,但也意味着,你会错过它最稚美的花期。

你就比如说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它就是个封闭的专业景区,有游客示意图,有专门的拍照背景板,游客终日络绎不绝。坐在它门口这条解放南路的侧街广场上,看着穿着漂漂亮亮的行人,就跟坐在西单文化广场看美女(和帅哥)的心情差不多。

该说不说,新疆的美女是真的多。你看人家小孩子生下来,脸再圆也都是立体的;岁数再小,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不用学。

咳,不要跑题。

运气好的话,赶上那种盛大的“巴扎日”,可以看到盛大的歌舞,还能买到一些罕见的本地的特产。

但是坦白讲,相对来说我还是喜欢库车这样的“日常”巴扎,没有距离感,自在随意。

这天是个星期二,人流量较为稀疏,似乎不是个巴扎日,街坊邻居包场,打起招呼来都是熟客,没人“进货”,仨瓜俩枣的个人也都买得不多,但老板们的生意依旧热火朝天。

你看这个姐姐多时髦,库车女人活得可精致了。

这个巴扎有点像城市里的早市,售卖的多为三餐必备的蔬果和常规日用品,只有一个卖香料和中草药的小摊子让我小小驻足了一下。

细看,其实也不是什么名贵的材料,数了数十几样,也大多都认识,倒是用报纸包装的这个方式挺稀有,摆摊的是一个长胡子老爷爷,报纸裁得整整齐齐的,如今报纸都很少见了。

还有就是,手里的水果,它们在新疆的巴扎上总是格外甜。

新疆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预告:库车之旅。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篇尾提示:我的游记都是“连续剧”,当前内容与前后文连起来看,感受会更完整。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