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闲谈莫论人非》,当时我提到,自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在在别人背后偷偷议论这个人,有时候还会带一些嘲笑的意思。这几个月以来,我一直都有注意,每当自己有这个冲动都会暗自提醒自己,想想就行了不要说出来。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将近半年来,我基本上没有再出现过不由自主地在别人背后说坏话的情况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当我有冲动去议论别人的时候,我脑海里面形成的那些话,都是一些评论别人的话,事后回想起来,这些评价带有大量的个人倾向。然而在气头上时我的情绪大脑却上是把它当成了一种客观描述,从而越想越气,最终不吐不快。
由此我发现,在谈话中如果不能正确区分“主观评价”和“客观事实”,那么便会造成很多的矛盾和冲突。最近听的一期《好好说话》里面,黄执中也谈到了区分“主观评价”和“客观事实”的重要性,他认为,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不带个人倾向地说话。
说话时带有太多的个人倾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吃过相似的苦头,只不过说话和聆听的对象都是我们自己。比如一个朋友连续两三次向自己借钱却都没还,或者一个顽皮的小朋友隔三差五地闯祸。这些事情本身并不会马上让自己大发雷霆,但是一旦脑子里出现了“这个人老是借钱不还”或者“这个熊孩子一天到晚闯祸”之类的想法,自己的怒气值就会蹭蹭地往上迅速抬高,如果进一步出现“这个人借我的钱肯定是花在一些斜门歪道上了”或者“这个熊孩子品行真是恶劣一点家教都没有”等想法的话,怒气值还会迅速进入到一个自己都无法控制的程度,从而对这位朋友或者那位小孩子恶言相向。这实际上就是没有正确区分“主观评价”和“客观事实”所造成的后果,我们自己在跟自己说话时加入了大量的个人倾向,从而成功地用主观评价说服并激怒了自己。
说话更容易激怒别人(或者自己),是说话时个人倾向过多所造成的诸多问题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因为它是对聆听者而言影响最大的。而对说话者来说,影响最大的问题是太多的个人倾向会直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每每以我为主,轻则有失偏颇,重则独断专横。说话实际上是人类思考的一种方式,甚至是很主要的一种方式,在我们思考的时候经常会自说自话,喃喃自语,便是很好的证明。如果在说话的时候不注意培养自己客观的说话方式,那么在思考的时候要想采取客观的思考模式会难上加难,而一旦习惯了在说话的时候加上大量的个人倾向又不自知,那么以后看待问题的时候必然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变成一个独断专行的偏执狂。
说了那么多,那我们该如何不带个人倾向地说话呢?在我看来,有三种做法是可以借鉴的。其一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刻意练习。我们每天都会有大量和他人闲聊的机会,而闲聊是最容易议论某些不在场的人的时机,把握住这些时机,在我们想谈论或者评论别人的时候,内心里先问一下自己:这是我的主观评价?还是客观事实?如果不确定是客观事实,那么就要先把它当成主观评价。多练几次,我们就能更好地对脑海中的各种评价性语句进行更好的分类。
其二,我们还需要一些技巧进行辅佐。在评论的时候如果只是加上“我觉得”或者“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说一两次还可以,但是多了的话别人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你自己的口头禅,对削弱个人倾向并没有特别多的裨益,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当辅以适当的技巧。在我看来,最有用的技巧是“使自己的评价标准变得主观”。比如在评论榴莲的时候可以用“榴莲我吃不惯”来代替“我觉得榴莲难吃”;在评论熊孩子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孩子的表现让我很不满意”来代替“这个孩子不乖”等等。如果能把评价标准变成主观上的标准,就能让“主观评价”的界限更加清晰,也让聆听者能更好地区分主观评价和客观事实,从而降低冲突的风险。
总之,不带个人倾向地说话需要我们正确区分主观评价和客观事实,也需要我们帮助别人更容易地区分主观评价和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