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我要吃脆饼!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你吃点早餐饼吧。
孩子:不,我就要吃。
妈妈:我告诉你家里没有了。
孩子: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这样的场景,一定不少见吧。特别是家中孩子,有时就是吵着闹着什么都要。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这时,反映觉得这个怎么就如此不懂事。
特别是有些妈妈遇到这样的事情喜欢说:你看你小时候多乖啊,现在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大多家长的办法要嘛“我去给你买,别哭了”,要嘛“没事,让他哭,哭完就没事了”。而此时孩子觉得,妈妈不关心我,他只爱弟弟/妹妹,妈妈再也不爱现在的我了。
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场景吧。
有天,你的老板随口让你将明天重要的会议的文件稿做出来。而今天,你手头上的事情已经让你从上午忙到傍晚,就连午饭也来不及吃了,你将老板的要求忘得一干二净了。第二天,老板来询问文件稿做完了没。一听说你忘记做了,破口大骂,“每天在公司闲晃都不知道在干什么,花钱雇你是用来欣赏的吗?”此时,你心情一定非常失落,明明自己非常努力,可还是被老板臭骂一顿。
此时同事看到后,过来和你聊天:
- 否定感受:“这种没什么。不是你的问题,不值得你去郁闷。笑一笑就好。”
- 讲大道理:“生活就是这样。生活不易,看开点就好。”
- 给出建议:“我告诉你该怎么做。你给老板道歉。赶紧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了。”
- 过分同情:“真可怜。是我我也感觉很难过。”
- 产生共鸣:“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还被老板骂,心里一定不好受。”
这几种场景,你分别会有什么反应。哪一种聊天能够让你觉得相对舒适。
我想,应该是第五种吧。此时,你可能会袒露心声:“其实老板人挺好……我可能昨天没有注意这件事情……我觉得我应该先把他说的事情先做好……之后和老板再单独谈谈吧。”
此时,我自己就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
面对负面情绪,对于大人来讲,也只是需要“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例子,看看孩子的妈妈应该怎么与孩子沟通。
孩子:“我想吃脆饼!”
妈妈:“真希望咱家能有。”
孩子:我就要!
妈妈:能听得出你很想吃。
孩子: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
妈妈: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孩子:那……我就吃早餐饼吧。
妈妈:好!!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够比较容易接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