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进化之猴子时代之理解【1】

  理解,理解,

  理会了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般被理解为:通过眼睛,我们能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知道他的想法。

  身为儒家亚圣的孟子更是断言: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

  眼睛不能掩藏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藏藏。所以,听人说话之时,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这种说法,是对是错。不如先保持存疑的态度。

  仅从句子的原意出发。这句名言出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是从人物画的角度进行阐述。

  强调的,只是画好人物肖像画,眼睛是关键所在。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意思接近于点睛之笔,画龙点睛。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多翻译上的美丽误会。这种另类的美,散发着人文光辉,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通过眼睛,可以了解一些,内心感受。大概是不错的。

  但是,不会像孟老夫子说的那么邪性。如“放之四海皆为准”的道理一般。

  需知,越是大奸大邪之人,越是懂得伪装。

  以秦始皇一统华夏之能,不能识赵高之奸。丰满的设想中,他是第一个皇帝,他儿子是二世,以下直到万世……结果,二世而亡。

  以武则天雄才伟略任人唯贤,不能识来俊臣奸佞。如此绚丽磅礴之大唐画卷的风姿卓著,终也有些抹不掉的丑闻瑕疵。

  如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秦桧严嵩魏忠贤……哪个不是内心昏暗,眼睛正大光明的主儿。

  可见,心中想法越是不堪,眼神其实是能说谎的。


  分辨一个人的善恶真伪,通过眼神就能得出判断。只有在理想主义脱离现实的花园里,才会开出这般特立独行的花。

  人类精神世界的波涛汹涌,表现的却可以像带了遮阳镜似的。让别人看起来,风平浪静,痕迹了无。

  这心灵之窗,在人类强大的伪装面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傻傻分不清楚。

  如果要找比人类更适合这句话的动物。丛林中的小猴子,总算可以出场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不去考虑绘画的含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五官的功能出发,眼睛最为灵敏。它的感觉领域,涵盖了所有感觉的一半以上。

  想想最基本的感觉: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舌头尝,皮肤触觉……

  五兄弟并存的局面之下。眼睛能做到一家独大,力压四家。恐怖实力如斯。

  以品尝食物为例,所谓的美味,并非单指味道好。“色香味俱全”——人类的感知能力,往往以眼睛为主力。化身点睛之笔,充当首发阵容。开篇点题,引领下文。

  从生理解剖角度。眼睛上的神经链接,数量之多,如恒河之沙,不可胜数。这些链接都与大脑相连。因此,大脑神经活动,稍有风吹草动。便会通过强大的链接,通过眼睛,体现出来。

  一般而言,当动物欢喜愉悦时,眼睛的瞳孔会放大。反之,忧伤难过来袭,眼睛的瞳孔便会缩小。

  通过眼睛的窗户,看出心灵的变化。特别是在人类进化尚属幼稚的“猴子时代”,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