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起源

一、词的源流

清代张惠言在《词选·序》中综合了词的六个来源: (1)采自民间歌谣; (2)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乐曲;(3)自大曲中截段改制而成;(4)出于乐工歌肆;(5)文人创制; (6)国家音乐机构所制

沿着历史的长河上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词孕育于汉魏(以汉赋、骈文为基础),破壳于隋唐(唐结束了长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使外来宗教音乐得以大量输入,且与本土民间歌曲相融),发芽于五代(西蜀、南唐在唐末混乱的局势中处于相对安定的环境里),开花结果在两宋。随后在朝代的变更中,这种体裁受到很大的冲击,不得不沉寂于元,隐匿于明,却有幸复兴于清

五代北宋,词这种文学类型,原是为了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最初并无专属的名称,其间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称谓,如“歌词”、 “乐府词” (有作者标示为近体乐府、寓声乐府、新乐府)、 “曲子词”、 “长短句”等,甚至错误地把“琴趣”、 “诗馀”视作词的又一别名。

直到南宋绍兴以后, “词”才从文辞、辞章、楚辞的“辞”中分解出来,变成专属名词,词体始受到尊重,被提升到与诗同等的高度,在韵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词的发展轨迹

1、歌词

它最初是以文字的声韵配合乐律的辞章。唐朝时有随佛教传入中国的宗教音乐,

也有宫廷的教坊乐谱,有军乐,也有民间音乐,它们一起为文辞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乐谱资源。

2、乐府词

乐府是古代诗配乐的形式,乐是背景音乐,文字声韵与音乐的配合十分松散。乐府在汉代时有词句,有曲谱,后经三国、五胡之乱,乐谱大多失传,后人仿作,唯取其题意。

由于此类作品体裁甚多,有五言、有七言、有杂言,无定句、无定声,即无统一规矩,后人把它们归到古诗的范畴之中。

3曲子词

先有曲目曲调,然后运化文字的四声适当地融合于乐音中,成为一个范本,以后不懂音乐的作者,亦可根据文字的四声模仿创作,并交给乐工传唱,此时,文字与音乐结合得最为完美。

对于声和音的配合,词作者和乐师有这样的默契:懂乐的作者以声就音,懂声的乐师以音就声,不懂乐的作者按声填词。今天的戏曲沿用此法。

4长短句

长短句本来是唐代对五、七言诗混作的称呼,宋以后,作者根据音乐中的序曲、引子、过门、花腔、拖腔等变化,把五、七言句子适当裁量,增加或减少文字,以配合乐曲的旋律

这个名称比较适合词的体性。至此,音乐和歌唱的各种技巧,通过变换句式来表现,文字的五声与音乐的八音相匹配,句子或长或短或拗或顺,或重韵或转韵,或平韵或仄韵,俱随乐音而变化,对作品中文字的平仄提出更高的要求。

词是从诗演变而来的。因为:

(1)很多词调的句式就是诗的句式。

如,《浣溪沙》、 《玉楼春》、 《鹧鸪天》、 《菩萨蛮》、 《生查子》、 《竹枝词》等。

(2)五十字左右的词调大多是五、七言混作的句式,只是断句处或字数稍作变动。

如,《临江仙》、 《蝶恋花》、 《踏莎行》、 《西江月》等。

(3)绝大部分词调的四字、五字、七字句均按律诗的诗步和平仄的序列安排,有意作成必拗的句子是不多的。

北宋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文字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得以传唱,从宫廷到贵族到民间,产生了良性的循环作用,一百多年间,这种文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直到南宋末期,词的唱法逐渐失传,方始与音乐彻底脱离了关系,变成纯文学的体裁。今天,恐怕只有通过吟诵,才能体现出它的音乐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l 简介 在《蒋勋说宋词》中,蒋勋以其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大家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
    小潘chic阅读 1,782评论 0 0
  • 【专题:雅月集】 一、“词”是什么? 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形式之一。 词本来是一种配合乐谱组织文字的歌诗,所以当初称为...
    南阳雅月阅读 694评论 0 2
  •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酣酒笑红尘阅读 1,099评论 0 1
  • 一、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
    水清鱼戏月阅读 1,367评论 0 2
  •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朝走向辉煌顶点的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词。按乐填词现象在隋唐以前就出现了,或许可以算是词的...
    布衣煮酒阅读 198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