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叶丽雅 叶丽雅 1周前
看日期,才回想起昨天是大名鼎鼎的315。
一般而言,无论是否做记者,这一天都是大日子:企业主战战兢兢,生怕万一哪个不留神被黑,从此一生英明尽毁;身为消费者,则正好咬牙切齿地画黑名单,一边纠结之前自己吃的用的某品牌是不是对自己造成某种伤害,致不致命——国人不易。
今年,因为轰轰烈烈、蔓延全球的疫情,当然也因为W哥的围棋比赛、帝君帝后回朝,315彻底消失在我的日程里。
难怪今天满满的不适感,有一种久不闻世事、山中无日月岁尽不知年的疏离——
想想去年一年,我可是写了2本书,做了40余场活动,整理了几十个视频,还构建了一家公司的市场部的物理和内容架构和流程体系;回到做投资的日子,年初应该已经看了几百个BP,约了几十个面访;记者在这样一个时期,应该不止“90篇稿”了吧,虽然不是日报或者通讯社……
现在,每日专心于小朋友的网课、作业,一日三餐有啥素材,如何排列组合,还要将无论是娃的,还是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
这是两个维度的成就感,体验完全不一样——只是,在今日某一刻,我忽然有些小纠结:我是不是离开“尘世”太久了,我会不会回不到传说中的“现实”,或者说无法再度成为现行经济运行中的一分子,以惯有的犀利眼光审视、批判周遭正在发生的起起落落?
这让我忽然回想起年前跟一位好友的沟通,她极其惧怕在家当家庭主妇,哪怕家境极佳、丈夫爱护女儿依赖、双方家长健康都极其堪忧,一个家庭最需要女主人的时刻,她也绝对不肯辞职。在她的印象中,主妇是不可选的职业,与其让她做主妇,她宁愿单身。
以家庭为主业的职业生涯确实需要极强大的内心,不仅管事,更管理家里大大小小的人心——这已比公司日常事务复杂——还要担心自己是否为时代所抛弃,努力让自己跟上时代潮流,因为,相当部分人,都无法一直以家庭为中心。有伴侣的,更要忧心是否会遭遇伴侣的背叛。
我只是居家带娃的初步践行者,没有任何现成的解决方案。我所能做的,是在自己每日的学习和定娃计划之外,默默给自己估计了一个时间,并开始罗列清单,想想疫情之后,我想要见谁,不一定是工作上的。
这次的疫情,让我尤其想念好些多年未见的好友。事实上,朋友圈中见到每一位认识的人,都忍不住问安好;颇有些交往和缘分的,思念起因为工作、地域、家庭等原因许久未见,我又时间得空了,情况得便的话,劫后余生的我们,自然要再见一面,哪怕只是一个拥抱,一声问好,也算不负相识。
人生,总是在相见中同步,同步彼此的人生信息,彼此的心情印记,也包括工作杂务。
每日读书
这个小切换对我的好处是,让我回顾我每日之收获,是否有疏懒。可惜今天真的没读书,没有特别有意义的收获。倒是听节目的时候收到一个好的推荐: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尤其是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待到图书馆开业,第一件事就是冲去图书馆借这部!
其他如陶瓷卷、通史卷、建筑、桥梁、纺织我也喜欢,但是,洋洋洒洒一整套,4000多大米,想来应该是比《资治通鉴》更考验耐心的~
但天文不同,《尚书》记载尧帝时期就知道一年366天,以闰月定四时,“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读《千字文》启蒙的孩童都知道“璇玑悬斡,晦魄环照”;还有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历朝历代依据天时修历法的钦天监,都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好奇。占了农耕社会这个便宜,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应该是遥遥领先于全球的。
惜乎现在书太贵了,更贵的是地,家里实在腾不出地儿搁更多书了,我还是多去图书馆晒晒太阳看看书吧。
关于作者:做过媒体、投资、咨询,是创新方法论的爱好者,商业世界的观察者,2019华章图书年度最佳作者。然而,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于是,辞职在家,天天陪娃,日读一书,先还上前几年欠娃和父母的债。其他的,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