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有意思的谈话是和妹妹关于“如何选车、购车”的经历,以及体制内生存这一话题。
选车、购车:
1、从完全不懂车的门外汉,到开始听喜马拉雅的汽车广播(媒介方式、平台选择、平台内容);
2、他的产品认知几乎全部来源于:参谋长说车。原因之一:媒体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选择,让他愿意相信这个媒体是在为“自己”出谋划策;其二,媒体的内容抓住了这一波年轻且需要购车群体的直接需求。两个堂哥作为汽车行业从业者,并没有直接让他们教授汽车相关知识,而是请堂哥在最终购车决策阶段,直接去试驾提供高价值决策支撑信息。
3、第三,汽车这种大额消费品,决策者通常不是一个人,而是夫妻家庭,或者3口之家,或是6人/7人的组合家庭决策。在妹妹这一案例中,妹妹是购买主决策者,小姨是资金方LP兼受益者,叔叔是车辆使用者不参与决策。小姨设定标准与目标, xx万的总预算,不超过即可,剩下的放权让妹妹操盘,小姨继续忙她的工作赚更多的钱。妹妹是实际执行者,利益最相关者,直接效果就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学习汽车知识,投入自己的资金去看车试车,不断拓展自己的资源,链接起几个哥哥更亲密的关系。
4、建立起对车辆的初步认知后,妹妹开始明确自己的购车需求:太大的车开起来不太方便放弃SUV;质量稳定可靠;对动力要求低;对颜值要求较高;希望车辆保值、性价比高。
5、接下来是品牌选择。不考虑国产品牌;大众觉得质量不好,车辆缺乏特色。日产轩逸配置较老。
6、其次在细分车型选择。思域、菲斯塔、雷凌、卡罗拉、昂克赛拉。
7、最后剩下雷凌、昂克赛拉对比。共同特点:车型小,稳定性高、车辆优惠较大,稳定性高,颜值过关,驾驶体验过得去。
8、最终选定马3。核心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分伯仲的情况下,马3的音箱效果在同级别中技高一筹。
9、满足了基础需求之后,“音箱”这一小众亮点功能成为了“临门一脚”。
二、看爸爸买的“富贵鸟鞋子”。我说这个牌子都快倒闭了,爸爸随口一回“就算倒闭了,质量还是摆在这。”这么一聊天,立马就能敏锐的感觉到爸爸的需求:他们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还是停留在物质短缺的时代,质量还是所有需求的第一优先级。
当我们做产品及营销工作时,定位目标人群,获取人群需求池,再确立目标人群需求优先级,这也许是更好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