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级特性视野下的一年级班级建设与公民培养
——《中国班级特性》读后感
武义县熟溪小学蓝美琴
相对于欧美走班制学校,学生散布于学校中,以个体形式或者临时课堂组织生存,中国中小学生则是以“班级”生存于学校中;班级不只是教学共同体,还是生活同共体与行政管理单元;班级成为学生的第一环境,是一个雏形社会。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应与学生一道,把班级建设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民主家园,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做准备。
一、对中国班级特性的认识
杜威的教育理想是把学校变成雏形社会。中国班级就是一种理想的雏形社会:真实、丰富、小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而且符合简化、净化的平衡的标准。中国班级是一种提供交往、群体生活、团队合作、公共生活的雏形社会。
1.班级比较稳定,设有班干部
中国的班级不同西方学校“因课成班”,即以“课程”为中心,让学生分别选课,然后组成不同的课堂,上不同的课程就有不同的同学。没有固定“班级”也没有“同班同学”而只有一起上过课的同学。中国班级先有“班”,再有“课”,为班排课。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教室,多数课程都在自己的教室上课。除中途少量学生转入转出外,同一班级持续存在短则三年,长则六年。
学校班级层面设有班委会,班委会通常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劳动委员等构成,班委会下还设有小组,并设置组长。班委会的成立运作都是在班主任领导下进行的,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协调班主任管理班级。
2.班级是学校中的一个管理单元,是校园生活的第一环境
班级不只是一个统计单元或者一个上传下达联络单位,还是一个管理单元学校为班级设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时间——晨会、班会。每个班级需要建立共同目标,形成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制定班级公约,处理纪律问题,解决突发事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等等。除了学校大队干部和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外,学校部门很少与学生直接接触,常常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管理,把各种评比名额与任务分到班级。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环境,学生首先生存于班级,然后才是学校。同班学生一起上课,有非常多的在一起的时间,一起开班会一起开展课间活动,一起开展文体活动或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时候会一起受到表扬,或者是一起“挨训”,班级很自然就成为学习、生活共同体。〔1〕
二、一年级的班级组织建设(以我的做法为例)
就群体与组织关系而言,班级是学生入学后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其中又有大量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而无论是正式的组织,还是松散的群体,都以为着大量的人际互动。这种互动并没有成人般丰富的组织关系,但培养未来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其实与教育中;学校内的各类组织,恰恰是教育学生创生积极、健康、富有活力、充满创造的人与组织关系的重要资源。
(一)在幼小衔接中建立兄弟姐妹般关系并形成对外交往的立场
班级同学关系是中国学生班级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形态,这一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直接生成着学生的生存形态与发展内涵。[2]从幼儿园跨入小学,是孩子即将面临的重大改变。在实现平稳过渡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形成积极的交往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班级日常生活,构建美好的共同生活
我们的班级文化弘扬积极、健康的交往关系,在班级日常生活中渗透尊重、平等、接纳、共同存在的意识。从开学的9月份开始,每月一次的生日会都由家委会牵手生日同学家长完成,这个的活动被视为常规活动来开展。现场除了给同学们分发蛋糕、唱生日歌、送祝福,还有在课堂上一起合作完成的小游戏。每次游戏的形式都不一样,在这样愉悦、轻松的过程中,情感、友谊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生日祝福让每一个过生日的同学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其乐融融的氛围带给每个同学们积极向上的力量、特有的思想凝聚力、和真情感染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班级共同生活的美好。
2.跨年级交往,确立了互动开放的立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年级学生更易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在发展方面有更多的共鸣;跨年段交往与同年级学生交往相比,对双方更有发展价值。9月1日开学典礼上,五(4)班同学与笔者班全班同学牵手,建立了友谊班关系。导师团从9月1日中午进驻班级,除了技术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伙伴关系让小朋友们心里有了安全感、幸福感。同时也建立了班级对外交往的开放的系统,确定了交往的基调,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兄弟姐妹之情谊,不仅对于中国独生子女一代有意义,而且在理解、尊重、接纳、共生意义上,对任何一位儿童都有意义。[3]
3.建立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拥有归属感、幸福感
从第一天学生进入班级开始,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建立起来了。这一类似于家庭生活的时空结构,为兄弟姐妹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在进入小学一个多月时,同学们通过努力,自己的心愿卡也终于可以兑换礼物了。陈梦瑶小朋友的心愿是,用自己的10朵小红花给每个小朋友及班级的任课老师买一个棒棒糖。在陈梦瑶同学的感染下,给同学分发礼物的行为就这样被一周一周延续广泛流行起来,他们用这种朴素的表达方式阐释着他们对班级的喜爱。
(二)做好内部岗位建设,促进个体、群体的不断完善
在杜威的理想中,“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 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4〕这一定不是各学科、领域分裂的状态。在他看来 ,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5〕这一对学校教育内容之割裂状态的批评,对于当前的中国教育来说,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思想也启示我们 : 需要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成长资源”。〔6〕
1.岗位启蒙:实现发现、设置与命名,唤醒群体生活意识
对于起始年级的班级岗位设置,这很可能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类社会性责任,是第一次体验、创生个体与群体生活的新关系。因此,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让学生去发现、思考与表达,参与岗位的设置与命名。〔7〕
2.岗位认领:把参与权还给学生
一年级班级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岗位建设。开始时,学生自己发现岗位存在困难,所以一部分岗位先由我设定,再由学生认领。如果多人认领同一岗位,则通过竞争上岗,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设置岗位。设置过程中先由老师确定每个岗位所需人数,再简单明了地向学生提出岗位工作的要求:每天做、坚持做、认真做。然后孩子与家长一起商量在问卷星上完成岗位认领工作,我根据认领实际情况与学生商量后进行岗位微调。
3.上岗教育:唤醒责任意识,明晰岗位职责
上岗指导这一过程,是全体学生都参与的过程,我利用一节班队课时间来进行,让每一个参与者明晰岗位职责,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豪感,并且利用岗位启蒙阶段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树立新目标。
4.岗位指导:友谊班小导师来帮忙
在岗位设置之初,因为学生能力有限,还不能很好的完成岗位工作,我邀请了友谊班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指导。岗位指导的具体内容,主要通过提醒、具体示范、矫正等方式进行,比如绿化小天使这个岗位,先由小导师告知每种植物需要多久浇一次水,再进行浇水的过程示范;在人人都参与的“打扫教室卫生”这样最基层的岗位,按照学号进行轮流,则由家长参与指导。
三、在民主生活中培养公共精神,培育合格公民
张鲁川博士说,一旦明晰了班级“公共生活”的定位,我们就会厘清班会与品社、思品等德育课和心理课的区别,跳出目前关于班会的各种纷争,将主题班会定位为学生处理班级公共事务的公共话语平台。在班会活动中,跟班级公共事务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在可以讨论与发布,比如:班名的确定、班徽的制定、班级公约的制定、班级岗位的设定等等。
1.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培养公共精神
在第一阶段的班会中,我们在彼此认识、熟溪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班名、制作了班徽,在讨论班名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镜像,提出了五角星、天安门、小红花、祖国等等,让人捧腹大笑,最后我给出两个关键词,让他们挑选,一个同学提出“青蓝豆”这个名字,大家觉得比较有意思,被确定下来。青蓝象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豆象征着这群可爱的小豆豆们。班徽的制作更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大家经过讨论确定了组成的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因素,由友谊班导师团画出初稿,家长加工,最后成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家长的参与意识在一点一点形成,新西兰首席教育顾问斯图尔特、麦克顿教授为我们书写的班级精神核心,守住纯真、追求发展、守望幸福正在慢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在民主生活中培育合格公民
小学一年级的小干部,在很多班主任看来,没有必要进行竞选,选来选去,也就是那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再说,这样做也太费事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从社会系统的宏观视野来看,学校是雏形社会,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学校教育的目标要通过班级来实现,那么,班级建设应从社会宏观背景、系统建构的角度去设计,不能单纯执行学校层面的命令与指示,也不能单纯按照班主任个人意志来进行。也许选出来的结果与班主任制定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班主任制定与学生自己选意义是不一样的。本次班干部竞选的基础是上个学期的岗位认领,在一个学期的岗位工作中,同学们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与民主意识,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经验,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视频展示的方式,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很喜欢,在欢声笑语中看完了视频,并选出大家公认的小干部。
正如张鲁川博士所说,班级是一种共同生活场域和公共生活场域,在社会化、道德与培养公民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公民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个民主、平等、自治的公共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李家成.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6-17
[2]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71
[3]李家成.“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7( 06) :17
[4][5]〔美〕约翰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译者 : 王承绪.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9,58
[6]李家成.论班主任综合融通的能力——聚焦当代中国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之四[J].思想理论教育.2013.8下:32
[7]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