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是一个国庆即将从指间溜走,看到朋友圈里各种美食美景,心中好生羡慕,便想着是否也做点什么。正当我选择困难症发作之时,却猛然发现,前年的国庆节,正是我即将离开Danfoss加入BAIC的时刻。或许,回顾一下自己两年来的工作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俗话说的好嘛:复盘才能翻盘。
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面试时的豪言壮语,即使到现在也记忆犹新:我换工作就是为了成为丹徒区行业内的最强翻译。一个人如何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和优秀,其实很简单,就是和比自己强大和优秀的人共事,和他们对标、较劲、学习。就凭这一点,我就不会再对当时的决定有任何后悔了!全新的行业、陌生的环境、优秀的同事,这一切都让我充满干劲。
当然在这背后,也一定伴随着阵痛:我再也不能一天八小时工作,四个小时就处理完全部事务看书串岗了;我再也不能早晨六点起来看书锻炼,然后搭同事便车一路睡到单位了;我再也不能五点钟下班即溜回家,拉上三五朋友吃喝玩乐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都有各种高强度高难度的会议翻译,交传或同传;自己辛苦驾车,保证提前1-1.5小时到办公室,享受完全自由支配的学习时光;晚上要么参加会议,要么参加运动,要么自己看书。如此一来,时间便显得那样珍贵,但反而让单位时间的产出和效率更高了。
苦不苦?苦,充实并快乐着!
两年来,自己已记不清参加过多少场会议的口译,但写完的37本笔记本却实实在在的记录下了自己的点滴进步、缕缕回忆。看着当年的的笔记,还能依稀回想起那场会议的情形,仿佛听着一位老友的诉说。从韩刚老师那里学来的笔记体系,经过一年半时间沉淀,终于慢慢和自己的听力技巧融为一体了。此刻的我,可以闭上眼睛做听力,而在脑海中用无形的笔记本做记录,这是以前自己不可想象的!
两年来,自己时刻都记得当时的目标,时刻都在努力。我们都知道同声传译是翻译界最高级的技能,也知道同传技能需要铁杵成针般的磨炼。几年前,我自己也尝试过,但很快放弃了,并且断言:这个需要天赋。但在今年的庆典上,居然就出现了我在没有收到任何提前知会的情况下,为市长的发言进行同步翻译。我自己都没想到,那次译得如此顺利,听到上句就能预判出下句,至少译出了95%的内容,从统计学置信区间的角度看,算得上没有失真。江海不弃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一切都来源于平时每一次实战的会前准备、会后复盘、定期总结,绝非一战之功。果然,很多时候,我们欠缺的不是天赋,而是勤奋。
两年来,自己还在用功做的另一件事是构建跨领域知识和能力的连接。项目管理硕士拿到了,PMP证书拿到了,德语学过了,体系知识学过了,整车知识学过了,欧洲史看过了,宇宙学看过了……看的越多,越觉得所知甚少,学的越深,越觉得其乐无穷!
经常有人说:功夫在诗外,这些就是一个翻译的诗外之功,更出彩的地方在于,这些内容,往往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你以启发,能在不同的领域交叉验证同样的事情和道理,更能让你体会到翻译工作的乐趣。而这种“连接”,还能让你超越原本的“工具人”范畴,真正成为一个对家庭、公司、社会有用的人,让你时刻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而不被简单的替代。
两年来,自己的遗憾也挺多。说好的将德语提升到B1的目标,基本已经是泡影了;说好的把《数学分析卷1》再学一遍,才刚刚把书下载下来;说好的要设计几个新课程,结果就完成1个;如此还有很多很多。虽然是遗憾,但我决不想把它们变成遗愿,下一阶段,还是要把它们再提上日程。总之,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纵使步履蹒跚。
两年来,自己大致读完了一百多本书,总算勉强赶上了外国人的水平。如果说2019自己的年度书籍是《终身成长》的话,那2020的年度书籍必然就是《学习究竟是什么》。万维钢在书中提出,一个有用的人,应该具备以下见识:
1. 对世界和人的基本认识;
2. 社会如何运行,个人之间、利益集团之间如何互动;
3. 理解复杂事物,而非仅仅执行流程;
4. 抽象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5. 多种思维模型和决策方式,应对新老问题;
何其深刻,本人深以为然!
辉煌也好,落寞也罢,过去的两年已成数字,再无任何可留恋之处。我把所有的笔记本都丢进垃圾桶,随着iReader SMART的使用,未来我再也用不到笔记本了,但它们和那两年时光一起,在我身上留下了无形的印记,也在无形之中引领着我,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了一小步。终点,亦是下个起点!记得当时给自己起QQ名的时候,取的就是归零心态之寓意,时刻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小时候那种固定型思维,不为过往所累,不为琐事所扰,剑之所指,心之所向!期待下一个两年!
最后要感谢在过去两年给过我帮助、指导、批评、支持的各位同事,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