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搬出其它朝代——为什么不是“盛唐”?为什么不是“富宋”?为什么不是“大元”?为什么不是“刚明”?为什么不是“TG”?
确实,许多朝代都有一些“之最”。然而在我心目中,除了汉朝,其它都是渣渣。
那么,汉朝为什么最好?它是秦以来,唯一一个至灭亡都在吊打世界的存在。用王夫之的话说,“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意思是,别的王朝都是因为变得弱小了,被灭亡了;唯独汉朝是在仍然强大时终结的。
一、最好的中央集权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最好”的,而非“最强”的中央集权。
汉朝时。周亚夫主掌全国主力,三个月覆灭七国叛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汉景帝毫不担心他拥兵自重;卫青、霍去病常年领大军在外,出征匈奴,汉武帝很放心;班超久镇西域,朝廷也没多少猜忌,很放心的让他逐一平定了西域各国。
终汉一代,最起码是终西汉一代,汉朝中央都有着绝对的权威。我们知道,西汉的灭亡,并不是由于被异族征服,也不是被农民起义军/革命军推翻,而是王莽的“和平”篡位(有意思的是,东汉的灭亡也是“和平”篡位)。而篡位成功后,中央对地方和藩属的统治权仍完好地被继承了下来,简直就像皇位的正常传递一样。(有点像俄国的十月革命,首都革命成功,全国就大势已去)如果不是王莽作死,搞“周礼改制”,加剧了社会矛盾,新朝还真有可能延续下去,成为一个正统王朝。这个篡位事件,从侧面证明了中央的权威之强。
下面我来列举其它朝代的例子:
宋朝:北宋一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一个“杯酒释兵权”,就让得力战将们全部下乡养老去了,否则也不至于宋高宗连幽云十六州都收复不了。西夏独立后,北宋本来有多次机会可以覆灭西夏,但前方统帅和军队总是受朝廷掣肘,关键时候就让统帅班师回朝,错失大好机会;至于南宋时,沙比朝廷既想收复失土,又不想将领立功得声望(以威胁中央统治),12道金牌召回岳飞,后来陷害忠良的事,我就不再说了。
明朝:朱元璋,不放心这些和他一块儿草莽出身的英雄人物,把曾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屠杀殆尽。屠杀到什么程度?他死后,孙子朱允炆登基称帝,接着朱允炆的四叔朱棣起兵,而皇帝竟然找不着一个可战之将。随后,朱棣建都北京,几次出证蒙古,几乎都是他亲自担任主帅。难道他真的是想自己去?徒无可用之帅也。贯穿整个明朝历史,除了王阳明曾以文臣之身,击败过一群乌合之众,略微闪耀了一下外,几乎没有再出过帅级人物。
哦,可能明末孙传庭、袁崇焕、毛元龙厉害一点,可明末上演的,除了镇压农民起义和抵抗满清,更多的是内部倾轧和不信任,英雄人物全折在自己人手里。所以,我们看到未来主导过满清灭南明战争的战略军事家洪承畴,在早期做明朝将领时却没有发挥出足够的作用——这和弱化地方,牵制前线以强化所谓“中央集权”的制度不无关系。
从中我们能发现:
同样是中央集权,表面上后世王朝是越来越强,可都是通过不断打压地方和前线将领,来实现表面的中央集权,实际效果是越来越糟的。而汉朝在保持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没有损害整体实力。
这里发挥作用的是汉朝三个重要制度:封臣制度、外戚制度、征兵制。后文详说。
二、王霸治国,迷之自信。
汉朝是最自信的王朝——这既是皇权的自信,也是整体民族的自信、尚武的自信——人人追求马上建功劳,以拓土封疆、效马君王为荣。西汉,向东北,灭朝鲜,建四郡;向南,灭南越、交趾、夜郎;向西,囊括整个西域;向北,逐渐将匈奴打残。而到了东汉,班固投笔从戎,以区区36人再次收复整个西域;而匈奴也终被灭逐。
那个时代,汉朝完全是吊打周围整个世界。所以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自信,更理所当然地认为“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舟车所通 ,尽为臣妾”(唯一能阻止汉军的,只有距离)。
接着,历史的车轮碾过西晋,爆发五胡乱华,经历神州陆沉、衣冠南渡后,汉人建立东晋,从此醉生梦死,男人争以文弱为美,骨气渐丧。直到唐朝建立,注入了胡狄些许硬气的蛮血才好些。但紧接着又是长达数百年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自此宋以降,强文弱武,汉人再也打不过异族。
有人反击说,明朝定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子死社稷”,多么的刚烈悲壮。——可是,这种防守而不反击的姿势,举全国之力也打不赢一群蛮子的绝望反抗,有什么好自豪的?另外,难道汉朝人就不刚烈?汉时公羊派春秋大复仇主义兴盛,倡导“九世之仇尤可报”。看那个北海牧羊的苏武怎么说——“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只有在没本事复仇时,才会说守国门,死社稷!
三、贵族集团
1、
真正的贵族,是有封地的。汉朝延续了部分军功爵制度,秦时的二十级军功爵最高等级叫彻侯,为避武帝讳改称列侯。列侯们有自己的封邑,虽由朝廷官僚管理,但税收全归自己。我们在汉史中经常见到说,列侯们本应回自己封邑,但硬是赖在京城不走,或者某大臣对皇帝不满,一气之下辞官回自己的封地养老去了。有的封臣,像诸侯王级别的,在七国之乱之前甚至还完全主导着本国的行政、军事;而在此之后,他们也被允许保留部分护卫军。
而到了唐朝及以后,各种爵位越来越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名号,贵族阶级逐渐地被科举制消灭了。等到了宋明,“封地”这个词几乎在史书上看不到了。
2、
表面上,中央把土地所有权与税收尽收于己,预期效果是中央更有钱、军队更强大。可是,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维持一个高素质的贵族阶层,是保持国家军队战斗力和控制统治成本的非常有效的制度。有时候皇权和贵族之间会有冲突,可更多时候,皇权、贵族和官僚,会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这种体制下,只要皇帝不智障,就能拥有绝对权力。在贵族政治最好的时代,汉初,皇帝可以随便派一个人到地方,把全郡上下无论贪污官僚还是地主富豪,杀的干干净净;皇帝还能一个圣旨,让天下富豪全都迁到关中为他守陵。而到了明清,没了官僚,夸张点来说,皇令连宫门都出不了。举个例子,雍正,是不是明君?在整顿吏治时,不也是被地方官僚和所谓“读书人”逼得吐血?要是放到武帝时期,废话不多说,放一个天子鹰犬,杀得无人敢言!
更为关键的是,贵族阶层的存在,对军队的战斗力起着重要作用:
①、贵族,尤其是中国北方贵族,多以军功起家,又因降爵制度(爵位每传一代,自动下降一个等级),不得不积极从军,努力“赚”军功。每次出征,贵族都会带着自家的部曲,拿着自家祖传的兵器随军战斗。他们世代习武,同乡同族的人共同战斗,战斗力非常高。
②、上述现象带来一个效果,那就是军队完善的组织系统。所以,汉朝的动员能力和地方防御能力非常强大。
动员能力的强大,使得后世朝代令人头疼的将领长期带兵,从而获得在军中权威甚至高于中央的问题在汉朝并不显著。因为除了战争时期,将领并不需要长期领兵在外,自然不容易把势力渗透进军队中。
地方防御能力的强大,使得汉地像一块难啃的铁板,异族只能骚扰而不敢占领。这种地方的防御能力,在中国按照历史的线性发展是呈下降趋势的。且不说两汉时,从没哪个异族敢深入汉地,更别说占领了;即使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此时仍没有哪个异族折腾出花来。而到了东晋,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是什么?地方武装。比如打败苻坚大军的北府军,主要就是由南迁的各个地方武装组成的,其它军队都是渣渣。再往后,辽太宗耶律德光打败后晋主力,占领开封,为什么又撤退了呢?答案是中原地方武装反抗,把契丹人打怕了。再往后,金军占领北宋首都开封,也只能通过扶持汉奸皇帝的方法实现控制。再往后到了明朝,就比较悲催了,后金军队甚至敢绕过长城,从宣府开始,一直劫掠到山东济南,再带着十几万俘虏的汉人百姓返回关外,中原大地竟无人可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贵族政治的没落有着密切关系。
③、贵族和皇权之间的义务关系。由贵族担任军官的军队,一般都对皇权有着较强的忠诚度。因为军官的所有特权、财产,理论上都是由皇帝赐予的。如果某些军官脑子傻缺要对抗皇权,就意味着自己的一切都将不合法,更何况良心上也过意不去(不要小看良心对政治忠诚度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终汉一代,几乎没有军队明目张胆对抗皇帝。东汉末年董卓那个算半次,但其实即使董卓率大军进入长安,幼皇也没逃跑,董卓看到皇帝也要下跪。这种军队对皇权的高度尊重,汉朝以后不复存在(比如唐都两次被叛乱军队攻陷,皇帝吓得屁股尿流而逃跑。。。)
3、
顺带吐槽一点儿。这和封建制度(即西周的“分封建国”)有关,我是指那种封地内享有行政、军事权的诸侯,并非上文提到的有食邑的贵族。
在我看来,所谓“以史为鉴”有点扯淡。
很多制度,它的出现始于掌权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洞察,它的消亡源于所谓史官的人为抹黑。人们往往只看到这个制度出现过的偶然缺陷,却忘了它曾发挥过的作用,于是,一刀切下,一个很好的东西,就被搞没了。
封建制度的最大作用就是,在自己的实力居于绝对优势时,可以迅速在势力影响的范围内,建立起有效统治。西周立国初期,其控制的地盘也就在黄河中游。但封建制度让西周的统治地域迅速扩展到了整个黄河中下游,甚至北至燕山,南至汉江。无数个野人部落被华夏族征服、同化。
汉朝也有封建制度,各种诸侯王,即使七王之乱被平定后,仍有一定的行政、军事自主权。但很明显,这项制度没有用在最适合它的地方。
比如汉武帝灭掉卫满朝鲜时,没有采用封建制度,而是郡县制。要知道,当时的卫满朝鲜地区大多还是蛮夷未开化之地,自主性不强的郡县制度很难对此地形成有效统治,所以最后汉朝不得不撤掉了郡设。而如果采用封建制度,在此地分封刘氏诸侯,再加上中央朝廷的大力支持,此地肯定会如同中国内陆一样,成为核心领土。与此类似的是被灭掉的西南各夷,王朝对此地实行完全的有效统治,到了清朝“改土归流”才完成,这也和一直采用郡县制度这个笨办法有关。
相比之下,汉武帝灭掉的南越,朝廷却成功建立起了有效统治。为什么?别忘了,南越王赵佗,他本身就是华夏人,长达六七十年的独立统治,早就完成了对当地部落制度和文化的同化。等到汉武帝时,这场战争就是统一性质的“内战”,至此南越地区基本上就完全是中国的核心领土。
以上例子证明了封建制度在朝廷扩张并在当地建立有效统治时,很有作用。但因为诸如七王之乱、八王之乱以及后来的朱棣篡位等事件,统治者干脆就废弃了这一制度。但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完善。
四、外戚制度
这是一个和“封建制度”一样下场悲催的制度。
我们知道,汉朝是外戚干政最严重的朝代,可造成这样一种结局的原因却很让人哭笑不得:皇帝大多年幼。外戚出过吕后、田蚡、王莽、杨国忠、杨坚,也出过窦广国、卫青、霍去病。和封建制度一样,外戚制度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强化中央和皇权,用不好引火烧身。
实际上,外戚是完全依附于皇权的,最希望皇帝好的,除了皇帝自己,一定是他们——大家之所以听你的话,是因为你是皇帝的娘家人。除非皇帝脑抽,不断地立幼子为继承人(比如汉朝),逐渐地让外戚完全掌握了局势,这样外戚集团就可以不断主导下一任的皇后人选,进而更一步控制局势。直至出现王莽或杨坚这种人,完全可以脱离皇权而存在时,他们就可以废而自立(但说实话,这种是hard级难度,如果发生了只能怪皇帝太不给力。)
总之,一般情况下,只要使用得当,外戚集团也是一股积极力量。武帝之后,未必不会有第二个卫青霍去病。之所以外戚制度被厌弃,和中后期外戚制度失调有直接关系。
五、征兵制
汉承秦制,实行征兵制。当时规定,不论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这项制度甚至和现代的义务兵制相似,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军队的一员。
与此配套的,汉朝有少府、地方府库这种提供军备的机构,所以相较于唐朝的府兵制,入征士兵的负担更轻;更人道地实行“非教士不得从征”的制度,定期军训,所以即使是非职业的军人,也有极高的军事素养。
武帝开始兼行募兵制,东汉开始募兵制更加盛行,这为东汉末期地方军阀的形成提供了方便。这个情况倒和唐朝十分类似。
再往后,中原王朝的军制是越来越差劲。比如宋朝的募兵制,使军队成了养流氓地痞贱民的地方;明朝卫所制,发展到后期,干脆把士兵变成了军官的奴隶。纵观;清朝前期是一种世兵制,军队战斗力很快下降,太平天国后大量采用募兵制,又造成了军队将帅的拥兵自重。
纵向来看,唯有汉朝的征兵制,以公民(汉朝或称:良家子)组成国家军队,才是兼顾战斗力和忠诚度的最佳制度。
六、为什么在走下坡路?
①儒家的道德武器,喷子之源
历史经验证明,千万不要小瞧儒家的喷功!他们的武器有两个,一个是现在道德制高点,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另一个是先罪设定,某人做了某事,他一定能拐弯抹角,想到这人肯定有某种阴谋。这两大武器,造成了汉朝,以及以后朝代缺乏政治标准,用道德治国,被人以道德之名,行谋私之实!更何况,儒生以高道德束缚别人,却很少以这套标准要求自己,想的最多的,无非是如何把别人搞下去,自己爬上来。
汉明帝后来说的一句话很好“儒生无用,汉家向来以王霸道兼之”。这句话简直是对汉朝政治的最好诠释,可惜其它学派衰落,唯一可抗衡的法家,被儒家追着暴秦的辫子不放,不用儒家用谁?
②汉时少数民族开化较少
③丢西瓜,捡芝麻。汉朝的外戚制度、丞相制度、封国制度、军功封侯、分关中关东的统治方式都是非常好的。
④土地兼并
七、汉朝差一点实现万世一系。
陈汤击败北匈奴后,汉朝却让依附于朝廷的南匈奴呼韩邪统一了北匈奴。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