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父母说“孩子不听话”“孩子拖拖拉拉”“孩子懒”“孩子倔强”“孩子好动”“孩子逆反”。。。。。。在我们说起孩子的各种问题时,有没有思考过原因呢?这些真的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
首先来看一下央视纪录片《镜子》里提到的一个男孩,他叫泽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他的父母也有在别人看来比较体面的职业,采访时他上初二,辍学2个月。整天沉迷于网上军棋,面对母亲的关心,竟然骂她“贱”,甚至动手、动刀。
母亲在描述这些时,泪如雨下,我们不禁要问: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本应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变得如此颓废和疯狂?
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竟然对最爱他的母亲,拿起了刀子?
在节目里,泽清有些沉重地说:“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因为,在他眼里“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都是她对。我爸在一边躺着,受不了了,就会使用暴力”。
冷漠、暴力、互相埋怨,就是这个家庭的标签。
甚至有一次泽清把母亲逼到墙角殴打时,父亲就躺在一旁的床上一动不动,直到儿子暴力行为升级才起身制止。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全部。
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总会“幻想性”归因到自己身上,拼命地用一些办法来解决。
泽清在墙上贴着撕心裂肺的呐喊,暴躁得把家里的门狠狠地踢到破烂。
他不上学、上网、殴打母亲,甚至拿起刀子。
其实,都是想让父母改变,只是得不到任何回应。
更可怕的是,他像父亲一样厌烦母亲的暴躁和唠叨,也学会了用父亲的方式对待母亲。
他一边厌烦这种家庭关系,一边却又在无意识中认同了这种文化。
最后,他终于发现: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这是一个令人沉重的话题,我们看到了泽清的暴躁和愤怒,以及在暴躁和愤怒的背后所呈现的内心中的深深的无助和无力,泽清父母的关系为什么如此冷漠和暴力呢,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是怎样的呢?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对泽清父母来说他们可以借此来回顾一下过往的经历和认知,最重要的是要对过去的经验来进行反思和调整。
尊重孩子,是父母一生的教养。
父母在教育小孩时,最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玩什么玩,现在你最重要的就是学习。”
“踢什么球,你看看成绩落下多少了。”
“不要报这个专业,前景不好,你喜欢也不行,听我的。”
“在外面瞎混什么,赶紧回来考公务员,还是体制内靠谱。”
我们把成人世界的功利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剥夺了他童年的价值,更剥夺了他们生而为人的权利。
《镜子》中的另一个孩子,与父亲几乎反目成仇。父亲越拼命地想让家明干什么,家明就越不想干什么,最后连高中都没去读,窝在家里,拼命地给自己制造困难,甚至是自残。
他所有的离经叛道,其实都是想给父亲证明,我可以过另一种人生。
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爸爸。
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讨厌被压抑、被控制、被抹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其中数据让人心头一颤——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而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业压力。
这个压力,更多的是父母给的。
父母总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给孩子规划好了所有的路,总告诉孩子成绩差就没有未来。
但父母可曾想过,压力和心里的郁闷,真的会杀死孩子。
每个父母都应该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
前不久,奇葩大会上,蔡康永问俞敏洪:“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没有远大志向吗?”
俞敏洪的回答让人很感动:“伟大志向不是必需品,首先是他有没有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在这基础之上,才能去谈伟大志向。”
尊重孩子,接受孩子的平凡,让他们拥有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才是每个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我们能做的只是指引,而非控制。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当你把梦想寄托在自己身上,当你的身上有满满的能量,还用担心孩子不能自由生长吗?
有个妈妈说到她的孩子:暑假里的这段时间,最开始是允许他中午和晚上吃过饭后看一会电视,遵循的一直很好。这顿时间我在追剧,有时候吃饭的时候他在看电视我就看手机,时间长了,儿子就要去玩手机。理由是:妈妈也在看。不得已,我们约定,从此以后谁都不能玩手机。每次我拿起手机要追剧的时候,儿子总是说,你再看一次我们就取消这个约定哈。为了规范儿子不看手机,我只好一次次忍住。
一次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在手机充电时候用手机发生的爆炸等一些列伤亡事件,为了让儿子了解这个常识,我把视频也给他看了,看完后他把视频转发给了爸爸。周末回家,他发现叔叔在充着电用手机,急忙上前阻止,告诉叔叔充电用手机很危险。阻止不奏效,他又很生气地跑来跟我说,妈妈叔叔不听话,孩子看手机。有时候,手机充电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去拨弄手机,儿子看见了总会很严肃地说“妈妈你怎么还在看手机,充电不是不能用手机吗?”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赶紧关上,然后跟他道歉,说对不起妈妈忘了,下次一定记住。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孩子的意志力比大人要强多了,制定规则后大人总是试图逾越,而孩子基本都能坚持住,很多时候是大人的出尔反尔带坏了孩子。
我们总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孩子才是家长的老师。从孩子身上,我们学会诚实,学会约束,懂得克制,正因为有了孩子的监督,我们才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
以孩子为镜子,看到自己,重新养育自己
最近看到这样一篇文字:
当记者多年的一位朋友,最近辞职了,看着她朋友圈的状态,有说不出的愉悦。
她说“原来我最想要的,是内心的安稳与平和,而非无休止的奔波。每天和太阳一同起床,看孩子练瑜伽学舞蹈,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我不解。记者不是她最喜欢的职业吗?曾经的她为了留在报社拼尽了全力,拼命读专业书籍、拼命约采访、拼命写稿子。
我把疑问甩给她。
她发来长长的语音,“我从小就立下的宏图大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曾经我也以为记者是我最喜欢的职业,为了实现梦想,我也付出了很多。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得到半点儿快乐。我很疑惑。后来我有了女儿,在她三岁时,我就迫不及待的送她去学跳舞。”
“我突然想起母亲在我耳边唱,小记者乐哈哈,背着相机走天涯。我突然记得当初因经济条件有限不得不放弃的舞蹈学习。我突然明白,原来我一直在为母亲的梦想而努力。我突然意识到我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很羡慕朋友能够及时觉悟,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隐逸的愿望,她既得以解开自己的疑惑,重新选择,同时她也不必再让她的女儿继续背负她的梦想和愿望。
《镜子的法则:实现幸福人生的魔法》中,女主角幸子与她儿子之间的关系.竟然可以追溯到她与父亲之间的恩怨情结。当她能够原谅父亲的时候,竟然也改善了与孩子的关系。
人生就像是一面镜子,当心中常怀怨恨,生活就会充斥抱怨与愤恨;相反的,当心中常怀感恩,每一天都可能出现奇迹般的幸运。只要明白这个法则,就能进一步获得掌握幸福人生的方法。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幸子正在为儿子的问题而忧心不已。她上五年级的儿子在学校受人欺辱,却不肯向她承认,更对她的关心非常不耐烦。幸子决定向精通心理学的友人求助,而她的朋友竟一语道破幸子之所以面临这样的难题,是因为她一直在内心深处无法原谅一个人……
为什么儿子的问题,会和幸子自己心中的积怨有关?当幸子在朋友的指引下,逐步探究内心的脉络,才发现自己多年来和父亲之间未曾愈合的心灵裂痕,始终深深影响着她的人生。这一次,幸子必须拿出勇气,面对自己纠结已久的问题,学习她人生中最困难的一项功课——原谅。
幸子:“对我来说,刚开始觉得儿子受欺负是最大的问题,现在想来,我长年来一直没有原谅父亲却是更大的问题,没想到因为儿子的事却和父亲和解了,想起来,却好像多亏有了儿子这件事似的。”
育儿先育已,要不然你的付出,99%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