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看到一个问题:如果林黛玉进了《甄嬛传》会怎样?一个让人笑而不语的回答是 “一开始因为瞥了一眼华妃被赏一丈红”。确实,黛玉如果加入后宫争斗,可能入局就结束了,反倒有个父母不明的丫鬟更适合加入宫斗,并且可能和女主一起走向成功。
晴雯,宝玉院里的大丫鬟,一个直率、勇敢的真性情姑娘。
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她,身份低微,但一身傲骨,平时敢和宝玉顶嘴的丫鬟,她算头一个,也不把什么林姑娘、宝姑娘放在眼里。
她,灵巧标致,不仅入了贾母的眼,被指给宝玉做丫鬟,连王熙凤都夸她:“所有丫鬟加起来也没晴雯生的好”,是丫鬟堆里十分亮眼的那个。
尽管很多人说她不该个性张扬,说她不该帮宝玉逃学,还说“晴雯撕扇”是大浪费,落得病中被赶出贾府后身亡的悲剧,但我却觉得,如果进入《甄嬛传》这样的宫斗,晴雯应该比黛玉活得长久。
首先,不挑事也不怕事,后宫生存核心要义。
晴雯个性张扬,主要是因为她“心比天高”,而具体表现在她“树敌众多”上。
我们看看,晴雯都树了什么敌:打骂偷东西的坠儿、挖苦攀高枝儿的小红、 揭发偷了玫瑰露的彩云……她的树敌,是无缘无故的挑事吗?是勾心斗角或者栽赃嫁祸吗?完全不是!只不过是心里干净,看不惯一些事罢了!
又因为性格直率,她不藏着掖着,有话直说,这样的姑娘,身份是“奴才”,却维护了主子的利益。如果府内腌臜事没有晴雯这样的丫鬟站出来说清楚,可能贾府是怎么没落了的还是一笔糊涂账。
有人说《甄嬛传》里的浣碧身上有晴雯的影子,但剧里的浣碧颇有心机,换句话来说,浣碧格局不够大。如果晴雯跟了嬛嬛,说不定从大丫鬟做到后宫好闺蜜,双双笑到大结局。
其次,忠心护主,后宫生存对主子忠诚很重要。
除了前面提到的晴雯的性格有维护主子的间接作用之外,她更直接的护主是三个细节。
晴雯和袭人之所以不同,首先在于她们对宝玉的态度。
记得袭人曾对宝玉说“难道做了强盗贼,我也跟着你罢”,意思是如果宝玉做强盗,她就不会跟着他了。
晴雯完全不会有这种想法,因为她对宝玉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信任,她知道宝玉不爱上学只不过是贪玩、“不务正业”而已,骨子里始终是好的。
晴雯又不像黛玉,黛玉不喜欢宝玉死读书,研究仕途经济,但是她的态度是一惯的冷嘲热讽使小性子,而晴雯则是主人要翻墙,她给搭个梯子,这种从不怀疑的信任,并且摆明立场站在主子这边,是很难得的忠诚。
另外,饱受抨击的“晴雯撕扇”,不少人觉得她糟蹋东西,但这里,晴雯其实是给了宝玉和自己台阶下。
故事的背景显然是宝玉在哄着晴雯:“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它出气……别生气时拿它出气,就是爱物了。”
所以晴雯笑着撕扇子,一方面是对宝玉的“待物之道”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让因扇子闹小脾气这事过去了。
试想一下,如果晴雯不撕扇子,她和袭人、麝月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只不过是主子哄一会儿就不生气的丫头罢了。如果晴雯不撕扇子,她和林黛玉的耍小性儿有什么区别呢?更何况晴雯也不是黛玉!只有痛快淋漓撕扇子,晴雯才是晴雯,扇子这事儿也才能在她这里和宝玉那里都翻了篇。
除此之外,更直接的就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曹雪芹直接给了她一个“勇”字,晴雯自己也说“挣命罢了”,她身上不自在,还用其他人都不会的“界线”手法,熬了个大夜给宝玉补雀金裘,换句话说就是拼死都在维护主子的面子,而且活儿还无可替代,这种硬实力无论放哪部宫斗剧里,都能成为“主子”跟前的红人。
另外,《红楼梦》和《甄嬛传》的区别在于,主子是否有足够的话语权。
书中的晴雯结局让人遗憾,宝玉明明很喜欢她,却护不住她,因为宝玉没有实权,加上在这样的封建大家族里,身份地位的界限十分清晰,宝玉知道即使老祖宗再爱他,他也给晴雯求不了情。
反而在宫斗剧里,如果晴雯是和心明眼净的女主一起打怪升级,那么她的角色就是和女主并肩作战的战友,待女主成功坐稳了,她又何尝没有好结果。
所以从这种角度来说,晴雯虽然出身是“奴才”,但是她并没有奴才样,也没有甘当奴才、同流合污,这份傲气确实有几分黛玉的品格,但正因为她是奴才,她也能屈能伸,能配合主子成事。如果是林妹妹,早就一言不合甩脸子跑了,哪里还会有后面的戏份。
作为作者的曹雪芹和作为男主角的宝玉打心底里喜欢这丫头,那句“寿夭多因毁谤生”,是作者站出来说明她的惨剧不是她“作”出来的,而是贾府里那些见不得光的人诋毁中伤的结果;宝玉也为她写了饱含真情的诔文——《芙蓉女儿诔》,认为纯洁、忠贞的她是象征着爱情的芙蓉花神,可见“主子”对她的评价之高。
晴雯的遗憾,《红楼梦》无法弥补,因为在注定消亡的大家族里,她的个性在那个时代没有出路,反而在打怪升级的宫斗剧里,她如果能擦亮眼睛跟对主子,说不定能笑到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