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知道自己不完美,也想控制它、改变它,但越如此越痛苦。”
为什么要改变呢?伤害已经造成,时间无法倒流,与其改变不如接受它、拥抱它,然后直面背后的真相,找到真正的自己,让心灵回归自由。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要学会接受自己。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比如,很多人把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罪”,其实造成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非原生家庭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它。
假如我们不愿接受事实,一直幻想有更好的父母,渴望改变父母,但这很难成功,于是我们只能将这种渴望深埋心底,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心理问题。
改变自己则容易多了,这个改变,从接受悲惨的过去,接受当下,接受坏情绪开始。
其次,要宽容自己。传统文化讲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愿望是好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现实,因为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内心关系模式的展现,也就是说,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多时候对他人是挑剔的。
相反,对自己宽容的人更容易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也更容易包容他人的不足,就像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者,一方面嫉恶如仇,另一方面的对人性的脆弱报以深深的同情。”
再次,让身心重归流动。重拾自己的感受力,用身体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我们很想买一件东西,且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可是当我们真正买了之后又有种负罪感。这种“我有需要,需要有罪”就是对身心流动的阻断,它带来的是对内心的严重压抑。
理性会骗人,但身体的真实感受不会骗人,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感受——“我需要,我买它,我无需歉疚”,我们就能不再被“假我”羁绊,让心灵重归自由。
真实胜过完美。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和嫉妒等,这些令我们痛苦的“不完美”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接受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回归心灵的宁静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