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好的过程(三)

        怡馨一边忙着照顾孩子,一边在自我成长。享受着累并快乐的日子。也在逐渐忘记在准妈妈的过程中受到的干扰。这些小动作想想都可笑,一笑而过,也就值一笑而过。

       孩子出生后42天到医院例行检查,医生用了一个铃铛在孩子耳边摇动,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医生得出结论,对声音不敏感,傻子。怡馨没有被医生的话吓倒,当时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坚定,非常肯定地说这个孩子肯定不是傻子,耳朵也没有问题。只是环境太嘈杂,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医生的铃铛上,仅此而已。

      医生的鄙夷与不屑,成了怡馨心中的志气,她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平常更加细心地观察孩子,在家里孩子都非常正常。因为在怀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胎儿多多少少受到了妈妈情绪的影响。怡馨发现孩子性格特别急躁,哭起来就脸红脖子粗,特别不容易哄好。除了这个特点,孩子还特别胆小,陌生人叫他特别害羞。

      怡馨休完产假后重新找了工作,孩子由怡馨妈妈照顾,怡馨妈妈每天带孩子去公园,去广场玩。接触的人多了,孩子的性格慢慢有些变化,后来怡馨妈妈要回家,把孩子带回了农村老家,老家人非常少,怡馨妈妈还要下地干活。孩子就整天跟外婆两个人在一起,外婆忙起来可能也没那么多时间跟孩子说话。从农村老家回到怡馨身边时,孩子的性格更加内向了,遇到人不敢打招呼。胆小怕生,遇事更加急躁。

      孩子三岁时有一年回老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突然问外公要手机,外公在外面没听到,回到屋里孩子又重复,外公把手机递给孩子。孩子“啪”的一声把手机扔在地上,一个新手机屏幕被摔得稀碎,外公没有批评孩子,但是看出了孩子的问题所在,慢慢帮他调理和抚慰情绪。经过外公长时间的陪伴和调理,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稳定。

     怡馨感激父亲的理解和帮助、支持。她在工作之余对孩子也更加上心。从那以后每次出门前就跟孩子说好见到叔叔阿姨要问好。要跟小朋友分享玩具。家庭聚餐的让孩子去给服务员哥哥姐姐要打包盒,或要纸巾,从各个方面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孩子从开始的扭扭捏捏,要大人陪着,逐渐学会了自己大大方方去跟服务员哥哥姐姐交流,一次一次地锻炼。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在外婆和妈妈的悉心呵护下,孩子一天天成长为小小男子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