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城七十二, 死者一书生

《资治通鉴》

赧王三十一年

1、

(原文)乐毅闻昼邑人王蠋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蠋,蠋谢不往。燕人曰:“不来,吾且屠昼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译文)乐毅听说昼邑人王蠋贤能,命令在昼邑周围三十里地内不得有军队进入。派人去请王蠋,王蠋辞谢不去。燕国人威胁道:“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在昼邑屠城!”王蠋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国家破碎,君主死亡,我都未能设法保存,现在又被人以武力胁迫。我与其不义而生,还不如一死!”于是将脖子系在树枝上,奋力一跃,折断脖颈而死。

2、

王蠋,齐国昼邑人(《史记》中记载为画邑),齐湣王时为太傅。

王蠋担任太傅时多次劝谏齐湣王,奈何齐湣王拒不纳谏,王蠋愤然归隐于昼邑。

时逢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入临淄,齐湣王仓皇出逃。

而后燕军自临淄出发,开始扫荡齐国全境。

乐毅对沿途齐国军民采用怀柔政策,一路整肃军纪,重修政令,减轻税负,借此收取民心。

作为收取民心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毅大力寻访齐国贤者,寻求他们为燕军发声,对齐国军民展开宣传工作。

他听闻临淄附近的昼邑有名为王蠋的贤者,便派军队包围了昼邑,请(更应该叫逼迫)王蠋出山相助燕国。

《史记》中记载,燕军使者面见王蠋,说:“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

然而燕使的要求被王蠋断然拒绝。

利诱不成,使者便对王蠋展开了威逼:“不来,吾且屠昼邑!”

王蠋的回答简单而坚定:“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

虽然自己软硬不吃,可光有态度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燕军真的失去耐心,做出了屠城之举,那自己岂不愧对齐国、愧对百姓。

思来想去,王蠋想出了一个两全的办法:惟有牺牲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失去利用价值,燕军才能彻底断了这个念想,也才能保护昼邑乃至整个齐国的百姓。

于是他将脖子卡在树枝上,奋力一跃,折断脖颈而亡。

王蠋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之忠、对民之义。

义之大者,为国为民。

3、

齐宣王时期,燕国发生子之之乱。

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发兵攻入燕国,杀了子之与燕王哙,并有了吞并燕国之心。

齐宣王此时问孟子:“是否应该趁机直接夺取燕国?”

孟子回答:“如果夺取燕国能让燕国百姓喜悦,那就夺取。反之亦然。齐国攻打燕国,燕国的百姓反而要犒劳齐国的军队,完全是为了能够逃脱当下的水深火热。如果您夺取燕国之后,确使燕国百姓身处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么他们必然又会盼望其他国家来解救了。”

孟子的劝告,并没有点醒齐宣王。

齐师入境后,在燕国境内大肆劫掠,杀戮燕国百姓,毁坏燕国宗庙,劫走燕国宝器。

各诸侯闻之,纷纷谋划准备救援燕国。

齐宣王闻听有些慌了手脚,又问孟子:“现在该怎么办?”

孟子说:“天下早就担忧于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吞并了燕国的土地却不施仁政,肯定会招至天下的兵锋。这时只有尽快归返燕国民众,安顿好燕国重器,与燕国商议设立新君后离去,方能阻止诸侯讨伐。”

齐宣王依旧不听孟子的劝告,最后燕国各地陆续开始反抗齐国的占领,齐军在重重压力之下只好退出了燕国。

与齐宣王侵燕不同,乐毅攻齐的宏图大略,是藉由这次机会彻底占领齐国,同时他对这次攻齐行动有着清楚的认识。

他明白,燕国小而弱、齐国大而强,如果这次不彻底灭亡齐国,等于给齐国留下了复仇的机会,后果不堪设想。

借鉴上次齐国攻占燕国的教训,要对齐国实施占领,就必须从得民心上下手,废除齐湣王的苛政,让齐国军民自主地拥护燕军,最终实现对齐国的全境占领。

乐毅显然对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并不陌生,并且对孟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领会。

因此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

但这仅仅燕军是在齐国立足的第一步,减少齐国军民对燕军的敌意,缓解燕军与齐国军民之间的紧张情绪。

然而仅有这一项措施还远远不够。

齐湣王纵然昏聩暴虐,毕竟是本国国君,是齐人,对齐国军民来说可以算是人民内部矛盾。

而燕军是入侵者,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到底与齐国是敌我矛盾。

单纯依靠怀柔政策难以让齐国军民在短时间内接受燕军。

如何才能快速在齐国军民之中树立对燕军的信任,从而完成对齐国的全面占领?

乐毅想到的办法是扶植燕军在齐国的代言人,从内部攻陷堡垒。

而代言人的选取很有讲究,需要同时具备多项条件:

首先,代言人在齐国要拥有广泛的知名度,能够最大限度增加宣传范围;

其次,代言人要拥有公认的好口碑,即必须以“贤”闻名,对齐国军民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此时王蠋就进入了乐毅的视野。

王蠋有前任太傅的身份,并且在齐国以品德高尚被人称颂,同时对燕军来说,选王蠋担任代言人还有一个重大优势:

王蠋担任太傅时曾力谏齐湣王,说明他并不认同齐湣王的施政,而如果王蠋能够成为了燕军的代言人,说明他对燕军政策的认同。

二者对比,能够更加有力地印证燕军政策的优越性。

通过代言人的宣传,再辅以燕军亲和的形象,以达到彻底瓦解齐国军民的心里防线的目的。

毫不夸张的说,在战略层面,王蠋的存在可抵千军万马。

以至于即使王蠋死后,乐毅仍要“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彰显自己对齐国先贤的敬重。

而乐毅的一系列政策,结合军事行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六月之间,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

仅六个月时间,燕军就攻占了齐国七十余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抗事件。

并且有二十余人接受了燕国的封号和食邑,并且有百余人受封了燕国的爵位。

4、

做个假设,如果当时王蠋拒不赴燕营,最后也没有选择殉国,燕军是否真的会对昼邑实施屠城?

我想不会。

燕军给自己建立的人设是拯救齐国百姓于苛政,所以才选择了怀柔路线。

得民心,是占领齐国的总政治方针。

如果燕军对昼邑进行了屠城,等于自己推翻了自己的人设,变成了凶残的入侵者,就失去了在齐国立足的根本。

同时这样的举动必定使齐国上下同仇敌忾,夺取齐国的行动难以实现。

当然不排除燕军“请”不到王蠋的前提下会强行带走王蠋。

燕军要王蠋这个人,更多的是要他重义的名声。

只要王蠋到了燕营,燕营里可能时不时就会传出署名为王蠋的《告齐国同胞书》,散发到齐国各地。

通过义士王蠋对燕军的赞赏,加上燕军亲民的形象,燕军可以对齐国军民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工作。

所以燕军对王蠋所说的昼邑屠城,大概率是为了逼迫王蠋就范。

乐毅策划此次行动,针对的是王蠋的秉性。

重义之人,通常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谓高官厚禄,只是虚晃一枪,估计连乐毅自己都不相信会有效果,无非是做个先礼后兵的样子。

真正厉害的组合拳的后手。

昼邑百姓的性命,可谓是王蠋的致命软肋。

答应为燕军服务,是王蠋内心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而拒绝为燕军服务,可能整个昼邑都要因为他而被屠灭。

可以说乐毅的组合拳已经成功把王蠋逼到死角,然而他终究是小看了王蠋。

王蠋的骨头之硬,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毫不犹豫地以身殉国,既彻底掐灭了燕军利用他的念想,又成功护佑了昼邑一方百姓的平安,彻底破解了乐毅的局。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但求为国为民,舍生取义何惧哉!

5、

在乐毅的统领下,燕军长驱直入,齐国各城闻风而降。

齐国仅余莒与即墨两城,已危如累卵。

但王蠋舍生取义的行为,如同星星之火,激发了齐人救亡图存的意志。

《史记》记载: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於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于是齐国逃亡的大臣纷纷相聚于莒,搜寻齐湣王的儿子法章,立为新王(齐襄王),并公告全国:“新王已在莒城即位!”

直到后来田单自即墨收复齐国,重迎齐襄王于莒城,才恢复了齐国昔日的领土。

可是在王蠋殉国以抗燕军之前,各位齐国的各位公卿大夫、王侯将相又为国家做了些什么?

纷纷逃亡,竟无一人敢挺身而出率众抵抗燕军。

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一首五言绝句赞颂了王蠋的铮铮傲骨:

稷下空多士,

谁为国重轻。

列城七十二,

死者一书生。

偌大的稷下学宫,有谁是一心为国为民?

而被燕军攻占的齐国七十二城里,就只有王蠋这样一个书生敢以身殉国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