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滨的江阴申港,缪氏家族以翰墨为魂、以菊花为魄,铸就了中国近现代画坛的一段传奇。从"海上菊王"缪谷瑛到"菊艺才女"缪冰如,这个家族不仅开创了独特的绘画体系,更以血脉相承的坚守,让中国传统菊画艺术焕发出永恒的光彩。
一、缪谷瑛:开宗立派的"海上菊圣"
缪谷瑛(1874-1954)是近代中国画菊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师承黄山寿、蒋维瀚,却能在传统中开辟新境——在哈同花园的千菊丛中,他独创"勾花点叶"之法:以双钩细描展现菊瓣的纤毫精微,以没骨点染传递叶片的自然神韵。这种"工写相生"的技法,既承袭了明代周之冕的文人意趣,又融入了西方写生的科学观察,形成"缪派菊艺"的独特标识。
1924年,他出版的《由里山人菊谱》堪称中国菊画史上的里程碑。这部巨著不仅系统收录130种珍品菊谱,更创新性地提出"对花定稿说""复色配法"等理论,将菊画从传统程式推向科学写实的新高度。吴昌硕曾赞其"笔底菊花能傲霜",而张大千更称其"为百花写神,独菊最工"。作为"海上三菊"之首,缪谷瑛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法革新,更在于他将菊花提升为民族精神的象征——那些凌霜绽放的秋菊,正是乱世中文人风骨的写照。
二、缪冰如:承古出新的"菊艺才女"
缪冰如(1923-2011)是缪派菊艺最杰出的传承者。作为缪谷瑛的族孙女,她十五岁起便随叔祖潜心学艺,从研磨调色到代笔创作,完整继承了"勾花点叶"的衣钵。1947年《美术年鉴》记载的"晚香室同门录"中,她是十二弟子之一。
她的艺术突破在于将女性特有的诗意与细腻注入缪派菊艺。其代表作《东篱秋色》,以淡雅设色间暗藏骨力——花瓣的每一道勾线皆如书法运笔,叶片的水墨晕染则透出恽南田风韵。晚年更开创"写意没骨"新境,在《金秋墨韵》等作品中,以淋漓水墨表现菊花的清逸之气,被评"得南田之逸而不失叔祖之法"。
三、方寸乾坤:缪派艺术的美学体系
缪氏家族的艺术精髓,在于将菊花转化为承载文化密码的意象符号。缪谷瑛在《艳菊图册》中首创"一花一世界"的构图哲学,其《白素素与朱衣点雪》通过红白对比展现色彩张力,《银髯》则以两支白菊题跋"却教青女无寻处,坐拥群花度岁寒",完美诠释文人画的诗画一体。而缪冰如的《秋窗读画图》则进一步将闺阁雅趣融入画境,展现女性视角的独特审美。
四、永恒绽放:艺术血脉的当代回响
今天,缪氏艺术仍在延续其生命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珍藏的《艳菊图册》成为研究海派绘画的经典范本;《由里山人菊谱》的再版让传统菊画技法重焕光彩;而缪冰如弟子们的创作,更证明这种"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精神依然鲜活。
从缪谷瑛的"笔墨当随时代",到缪冰如的"闲将倦笔写秋容",这个家族用三代人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传承,不仅是技法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那些绽放在绢素上的菊花,早已超越草木之形,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种永恒象征。
(本文承缪冰如之子、书法家王冰先生提供家藏文献,部分资料参考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研究成果)
编撰/愉佚老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