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初级中学的铁门半掩着,门卫盯着手中黑色的电子表,拖着一高一低的腿,去敲响了挂在洋槐树下铸铁的大铃铛,是上课了。他容不得校外任何闲杂人入内,校门外飘着烤红薯烤饼的香味,校门内是我们梦出发的地方。
两排几十年的大树下,有青砖黑瓦房,手编的竹席是那时的吊顶,水泥抹平墨汁涂刷是那时的黑板,每日优秀的作业展手抄报是这个教室的荣耀,塑料的标语里有我们熟悉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纯手工木质的桌凳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国旗下的大院子是我们每周宣誓的地方,旁边的小花园假山大概是个摆设,因为“禁止入内”。它的右手边是两层的实验楼,进去时要戴上脚套;它的正前方是三层教学楼,下课了楼道里全是蠢蠢欲动想趴在栏杆上嬉闹的我们,可是副校长在楼下背着手拉着脸朝上环视着,敢嘛?小心你被揪下来站在旗台上挨打。
三层楼的后边,有免费的餐厅,每天早上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帮大家领蛋奶。再往后就是操场了,标准的一圈400米,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看着它从土操场变身到柏油再到水泥地。砖砌的墙外边有果园,你看果树枝抻进来的地方,总有学生趁老师不注意叠罗汉似的偷摘。
一年一度的军训是各班之间的首次较量;一学期月考中考月考期末考,总成绩单科状元年级前十是我们的共同关注;歌咏比赛,体操队形比赛;运动会我们播报着同学们通俗易懂的加油投稿;国旗下我们坐着凳子开晨会,我们国旗下演讲,校长有训斥有总结;我们也有全校在院子里仪式感满满的表彰大会……那时,我们条件落后但一切都在向前、创新!
我的发小热爱唱歌被老师不断鼓励,她现在职业是一名歌手,我的三个同学毕业北航,现供职于华为、阿里、三星,也有在腾讯(西安)“卖力”的,有在吉林大学读心理学的,有在我们县医院奉献自己的,有当记者的,有游遍世界的导游,有从重庆大学毕业供职于中国银行的,有华中科技西安电子科技中国农业的,也有我这不起眼陕科大供职事业单位的,有置力于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好朋友,她去美国支教时常分享,有师从名师毕业西安美院专业国画的,有去北电深造已经拍了电影的……这是小镇上的初级中学里从十二三岁长大后的我们。
没有补习班没有一摞的资料书没有家长盯着……有的是我们自己和老师,有的是哥哥姐姐们做的好榜样,有的是学校给得奖者发放的名著,它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途经之一,有的是老师口中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老师说,他当年只想好好学习因为他长大想穿皮鞋,后来就有了陕师大的他。
小镇上的学校里,我们有了校服但是坚决不允许拉开拉链,我们只能扎马尾,我们不允许戴任何首饰,我们上下学成群结队的骑车回家,我们互相分享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