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在历史的长河中,王朝的更替再自然不过。然而,由于时间距离太近,来不及好好审视,因此,没有一次更替会像清朝替明朝那样富有争议。
原来并无这些争议。
印象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堪的朝代,皇帝滥杀无辜,昏庸无能,荒淫无度,有跟侄儿夺权的,有恋乳母的,有在皇宫内搞妓院(豹房)的,有甘心当木匠的,有自毁长城的,无奇不有,几乎没一个好东西;太监权倾朝野,有怂恿皇帝亲征被俘的,有专权霸政的,有九千九百岁的,把弄朝政,胡作非为;特务机关横行霸道,什么东厂、西厂、锦衣卫,捕风捉影,诬陷无辜;甚至,还有臭名昭著的廷杖制度,大庭广众之下剥了大臣的裤子打屁股,对知识分子的侮辱无所不用其极……
总之,劣迹斑斑,恶名累累,以至于后世提及明朝,前面总要冠以黑暗腐朽之类的定语,几乎一无是处,用韦小宝同志的话说,“全是败笔,无一胜笔。”
清朝完全不同,皇帝几乎个个英明神武,勤政爱民,除了鲜为人知的同治喜欢泡八大胡同死于梅毒外,没有一个平庸之辈、无耻之徒,个个都是百分百的好皇帝。当然,慈禧太后除外,因为她是女人,史书上对执政的女人素有天怨,红颜祸水,祸国殃民,都拜她们所赐,没办法,谁叫她们是女人,女人不好好在家抱孩子,敢出来抛头露面就是错。那么好的清朝之所会亡国,不用多想,一定是被女人给害的,男人没什么责任,因此,亡国的这个大黑锅慈禧不背谁背?
这就是教科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历史教育。不用多比较,明朝和清朝的好坏就摆在那边。于是,我们天真地以为明朝的人民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而清朝的人民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特别是康乾盛世!
对此,多年来我一直坚信不疑,直到看到了几篇外国人写的记实文章。
明末的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这样描绘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为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军队象叫花子一样穿得破破烂烂。”
教科书中民不聊生的黑暗明朝、其乐融融的康乾盛世,在当时老外的眼里竟然是这样?
我的历史观瞬间坍塌了!
是不是别有用心的外国人在说谎?可是多年读史的经验告诉我,在治史方面,外国人可比我们实诚多了,靠谱多了,他们站在第三场的立场,没有利益关联,客观公正多了。
后来,通过多种渠道读了一些书,才明白,明朝不是那个明朝,清朝也不是那个清朝!
明末人口近两亿,而满清只是东北长白山下的一座村庄,人口不足三十万,兵力不足十万。结果,小小的满清活生生地把堂堂的明朝给灭了,如蚂蚁吞象,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不可思议的大戏。
然而,君临天下,问鼎中原后,满清却一直没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没把自己当主人,更没把百姓当臣民。
反而更像是个入室打劫的匪徒,本来打算抢完就走,发现主人貌似强大,其实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四处看看,发现豪宅透亮,金玉满堂,仆人众多能干,婢女年少貌美,温顺柔和。转念一想,不妨先留下来看看,把这一切都据为己有,耍耍威风。
可是,他们一直放不下原来的劫匪身份,担心二三十万满人控制不了近两亿汉人。因此,在他们看来,这两亿汉人都是我潜在的敌人,不是我的臣民,他们一旦强大,定会复仇,对我们满清赶尽杀绝。
因此,警惕和提防汉人成了他们主政的第一要务:生怕汉人有思想、有精神,所以大搞文字狱,实行愚民政策;生怕汉人造反使用先进武器,所以拒绝科技发展;生怕外来文化会开启民智,所以闭关锁国……
就这样,由于缺乏当家作主的自信,缺乏和平共处的安全感,满清治国的心态出现了问题,非但没有任何君临天下的胸襟与气度,反而念念不忘自己的匪徒出身,不敢让百姓与国家共同发展,而是靠极其严酷的高压政策来奴役百姓。
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安全,他们入主中原后,实行了以下暴政:
一、树立权威,屠杀百姓。
攻打扬州时,并没有遭遇多少抵抗,只用一天便打下来,就因为史可法不愿意投降,用了十天来屠杀百姓,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
如果为了打击异己,巩固政权,尚可理解。动不动屠城,杀戮手无寸铁的妇婴,那就非为人君之所为,而是暴徒之举。
二、禁锢思想,洗脑愚民。
先对历史做手脚,篡改、抹黑、美化、洗脑,结果,明朝和清朝就成了我们印象中的样子。动不动来一场文字狱,连考官用《尚书》的“维民所止”出题,也能联想到要砍“雍正”的头,大开杀戒,真是“神经”得很。
就这样,从身体上彻底消灭持异端,以及疑似异端,彻底做到人人无思想,心中有满清。
明朝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如王阳明、李贽、刘宗周、黄道周、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等,不胜枚举。而整个清朝,称得上思想家的,翻烂了《清史稿》,一个也找不到。
清朝之所以没有思想家,不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是因为根本没有产生思想家的土壤。在高压统治下,不允许有独立思想,学者只好做一些考据、训诂,远离政治,以求自保。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思想没了,我们与西方的差距顿时拉开了。
三、消灭人格,阉割精神
明朝尽管有厂卫、廷杖这样的恶制度,但大臣的人格基本上是独立的,他们可以为真理与皇帝抗争,甚至不惜身家性命。因为他们当自己是主人,思想独立,精神自由,国事比家事更让他们操心。
而清朝正好相反,满清上等人才有资格当奴才,汉人官员连当奴才的资格都没有,自称奴才都会被笑话。在这样的体制下,汉人连当奴才都是非分之想,如何敢奢谈精神?
最后的结果,人格沦灭,精神彻底被阉割。文人没有硬骨头,喜欢向权力献媚的流毒至今犹在。
四、拒绝科学,闭门造车。
康熙是一个非常好学的皇帝,很早就从传教士手中得到《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普及读本。自己学得津津有味,却下令全国查封这种书籍,生怕民众学了,民智大开,不利于清朝统治。
八国联军打下北京后,在一间废弃仓库里,发现明朝留下来的兵器枪械,竟然比二十世纪初清军使用的武器先进得多。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让中国的科技不知退步了多少。
五、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清朝总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蛮夷小国,怎么看都未开化,不配跟大清帝国平等交往。工业革命在西方如火如荼进行时,乾隆却是关起门来,意淫自己是天下最伟大的君主,领导着全世界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
既然如此,为何明、清给我们的印象正好与事实相反?
因为明朝有制度无皇帝,而清朝有皇帝无制度。
正因为有制度,皇帝的权力大受限制,不能为所欲为,因此,常常当得很憋屈,有时不得不干点小坏事来达到心理平衡。譬如万历因为“立国本”,斗输群臣而长期不上朝。正因为有制度,有言论自由,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文官可以直言骂皇帝,史官不用遮遮掩掩,有一说一,因此,皇帝的形象都是真实素颜,没有抹脂涂粉,自然面目可憎。
正因为无制度,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屠城,可以大兴文字狱,可以随便侮辱群臣,大臣们谁也不敢吭声,谁也不敢发表反对意见,因此,皇帝永远是对的,形象自然高大起来。史官也不敢秉笔直书,只挑光鲜的那一面大书特书,不好的全不说。于是,皇帝个个盛妆浓抹,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还是道德楷模,自然光彩照人。
当然,明朝问题也很多,不见得有多好,跟唐宋比,差得挺远,但却比它取代的元朝、取代它的清朝好多了!
不过,这是站在多数人的立场看问题,倘若换成别的角度,结论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