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何必曾相识,也许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了吧。
这本书出版得很早,但我是通过北京遇上西雅图2才知道这本书,好像和大多数读者比起来,是把这顺序搞反了。
电影里头,吴秀波和汤唯因着这么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书信来往,而后巧结姻缘。在我看来,写信本就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所有的牵挂,念想,都浸透墨水,以坚韧地笔力,还要透过焦灼的等待,才能到对方手上。不是像现在的电话,你言我语都来得特别迅速,连等待消息的焦急、悸动几乎都没有了。
看了电影就买了这本书,只是封面、装帧,都不同于以前的版本了。不过,我很爱现在的这个封面,颜色和质地都很喜欢,像自己记录心情的日记本,很适合书信交错往来的神秘感。
1、
二十年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
这是某个版本腰封上的一句话,形容海莲和弗兰克再合适不过了。
海莲是美国的落魄作家,因为看到“专营绝版书”的广告而开始了投向伦敦查令正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第一封信。
书店主管弗兰克认认真真地回复海莲,也尽心尽力地帮海莲找她需要的书。
这信一来一往,居然就写了二十年。
我以为这来往的信中,该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可是没有。而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两个主人公的关系,soulmate?或许是可以的吧。不是爱人,却胜似爱人的心灵契合,连弗兰克的妻子诺拉也说过,“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
我一直想着海莲去到伦敦和弗兰克见面的场景,该是什么反应才能更好地诠释这段关系。只是读到最后,弗兰克去逝,海莲也没踏上英国的国土,也许这是一种遗憾,但这样的缺憾反而显得这段情更加动人吧。正是这样的缺憾,海莲才能说出“你们若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样让人读着就揪心的句子。
2、
以最真最诚对待彼此
海莲生活得并不富足,在大家猜测她是年轻时髦还是学究型古派的时候,她描述自己成天穿着破洞的毛衣和长毛裤。
可是啊,海莲还是在圣诞节,复活节,给书店寄了太多的鸡蛋,火腿,牛舌罐头,给那更为贫瘠的书店一些补给,而且在知道诺拉用丝袜去黑市换了鸡蛋,马上让在伦敦的朋友去书店送四双丝袜,一双给诺拉,剩下的分给其他女孩。
而弗兰克书店这边,大家会争相给海莲写信,给她寄贺卡,还给寄八十岁老太太手工做的桌布……
你看啊,海莲不只有弗兰克,还有那书店及周围的一大帮朋友。本来我认为海莲是孤独的,整日一个人呆在出租屋里,门也不出,越往后读这些信,越觉得她内心充盈,整个心都在书中,在远方的这个书店中。
3、
我也短暂地有过这样的朋友
二十年,信的称呼从诸位先生,敬启者变成了亲爱的弗兰基,从亲爱的汉芙小姐,变成了亲爱的海莲甚至偶尔没了称呼,提笔就写。信的内容多从一心一意买书,变成了互问近况,到最后开始问身体是否健康(大多数还是和书有关的内容)。海莲的风趣,开朗,直爽,弗兰克的严肃,严谨,认真,都在这二十年的你来我往中展现在彼此面前,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不曾见面,却心意相通的朋友?
记得中学那会儿,比较流行交笔友,一些杂志上会有对方地址,可以照着地址写信交朋友。我是错过了那个时期,没有体验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的滋味。
到了后来,大家开始用QQ,我用了“蓝色谖草”这么一个当时认为文艺到爆的名字,因为好多人不认识谖这个字,我就更加得意了。就这么一个名字竟然就用到了如今,再没换过。
那会儿,我输入“蓝色谖草”进行搜索,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四个用户,其中一个显示在使用中,欣欣然就把对方加上了,觉得如此生僻的字,也有人用,是缘分。
问她为何取这个名字,她答:“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谖萱同义,最爱蓼蓝,是为蓝色谖草!”原来这就是我们名字存在的理由,后来的两三年,我们都保持良好的联系,大学第一学期,还在军训的我收到她寄来的明信片,那种在异地他乡,还有人挂念的情绪溢满胸腔。可是后来啊,不知原因的,就断了联系,她的QQ没有再亮过,我们这段因名字而起的缘分也就飘散了,可我更加执着地没再换过名字,不是想着哪天这个人还能找到我,只是纪念而已吧。
人生是一趟单程的旅途,途中很多人擦肩而过,部分人稍作驻足,少数人携手共进,几个人陪伴到老。不管如何,能走到一起的每必然是某方面契合的,就像海莲和弗兰克最相似的就是爱书了。既然契合,不管是否长久,也该是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