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格里哦
先奉上原文,一则短篇小说,值得花点时间看完:《北京折叠》 文/郝景芳
去年就曾有幸读到过这篇作品,可惜也许是平淡的情节并未吸引我,当时没能看完。今天上网发现这篇小说入围了今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于是抽出时间来好好读完了这个篇幅并不长的故事。
《北京折叠》的主线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受生活在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委托,去给他爱慕的生活在第一空间的女生依言送信传情的故事。甚至整个时间也就发生在短短的一天之内,老刀经历了三个空间的旅程,最终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报酬,返回了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不光主线情节,作为科幻作品,其中也并无太多惊人前卫的幻想设定。没看过的读者如果光看我这段概括描述,大概唯一能产生兴趣的疑问就是这三个空间指的是什么。
而这三个空间,确实是全篇最重要的核心元素。作者笔下的未来北京,城市被划分为三种空间,第一空间与二、三空间处于土地的正反两端,当第一空间存在于地表时,第二、三空间则沉于地底。每过24小时,整座城市会发生翻转。翻上地表的城市开始生活运转,而被翻下去的空间里的人则进入睡眠。人为分配的不仅是空间,生活在第一空间里的五百万人能够享用连续的24时生活。而当他们陷入睡眠时,升到地表第二、三空间,则需共享这宝贵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从次日清晨6点生活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从10点工作到清晨6点,随后他们再次集体进入睡眠,地面翻转,第一空间的人们开始重新接管城市。
《北京折叠》并非一篇硬科幻作品,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作为一篇小说,故事本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没有惊为天人的情节,事件的走向基本不出读者的意料。老刀作为底层人民,在观摩和经历了与自己所处区域完全不同的“上层社会”之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应有的位置。除了获得的几十万报酬,一切都没有改变。其中登场的角色和仅有的冲突都缺乏新意,并且无法对情节造成真正的影响,我们好像就随着老刀一起度过了这24小时,看到了很多,却没有改变什么。
而这篇作品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气质。在平铺直叙的娓娓道来中,它营造出了最贴近真实的氛围。正因为情节的波澜不惊和作者的克制,我们才不会被故事本身或某些设定所抓住注意力,而更能纯粹地体味这个社会给人带来的感受。然后我们会发现,除去那些先进的设定,这座城市,与如今的大都市相比,又有多少区别?
前阵子我还刚写过一篇关于数字鸿沟的文章(新时代的“数字难民”),粗浅地讨论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群体差距与分化。而实际上,有一个更为严重和深刻的话题早已被科幻作者们多次提及,那就是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阶级分化。即使除去那些学者专家们严肃地研究,近些年来流行的提科幻题材作品——《饥饿游戏》、《雪国列车》、《极乐空间》、《分歧者》等热门电影,实际上或多或少都触及了这一问题。
也许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阶级依然只是个抽象的概念。然而在这些科幻作品描述的未来,所谓的阶级区分早已进入了物理层面的隔离。不同阶级的人,被划分于第x区、第x车厢、第x空间生活,而这些区域之间的生存环境,显然不会是平等的。在《北京折叠》里,郝景芳干脆更近一步——不止空间,连时间也被人为划分。第三空间的人每天真正活着的时间只有8小时,此外就将进入强制休眠。
不过《北京折叠》中,不同阶级之间并未像其他类似题材作品一样,暴露出明显而激烈的冲突。正如故事本身的平淡,无论在第几空间,人们的生活都很正常,出场的角色也很温和。老刀一番游历,也并未对这个制度产生更激进的情绪。正是这种莫名的和谐,反倒更让人细思恐极。在一般作品描述中,上层社会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底层社会的痛苦劳动上的,于是被压迫的地方总会诞生反抗。可是在郝景芳笔下,科技的进步早已让大多数人不需要参与实际劳动,机器人足以完成绝大多数任务。而老刀所在的第三空间里的垃圾工们,他们工作的意义仅仅是维持这个意义本身。垃圾完全不需要这么多人来处理,管理者们只是让他们手头有事做而已。
如此一来,连马克思强调的人的劳动价值都受到了冲击。因为这大多数人的劳动本身都已经没有了意义,是可以被机器代替的。那么他们生而为人的意义,又从何处体现?在此本文温和缓慢的节奏终于完成了使命,作者也许是在隐喻,我们正是在这种不知觉的迟缓和习惯中一步步滑入了深渊。在小说里,第一空间的人们除了物质上的富足,并未能展现出多少异于常人之处。正如老刀所想,“他们也有软弱之处”。即使发明了更先进的技术,但却依然不能采用,因为更好的技术带来的更高效率,只会更加冲击本来就已经被淘汰的第三空间的人类工作的意义。文中城市管理者的秘书说,就业才是顶天的事,远比技术科研重要。
换句话说,没有人能够幸免。这不是第一空间的人对第二、三空间的挤压;而是整座城市,整个社会对全体人类的围剿。在这样扭曲的制度和体系下,没有人能够真正健康而正常地活着。是城市本身选择了这样的进化,这对于它来说是高效的组成,在这个过程里,个人生活的意义被一步步消解。如果真的到了大多数人都变成可有可无的可替代品的那天,也不要侥幸地想象自己会处于“第一区”或“最上层”,可能的结果往往是我们最终都被关在“天网”治下机器世界的集中营里。
这个主题带来的思考,才是《北京折叠》最惊艳之处。这个温吞平淡的故事背后,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力量,当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时,往往最需要这种力量的提醒。当我们觉得一个科幻故事很新奇而遥远,只需尽情膜拜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如果我们发现一个故事显得如此真实而不足为奇时——恐怕才是真正需要对其投入重视与思考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