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其名】
报考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专业时上贴吧,就知道了英辩社,知道了英辩社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社员拿了很多奖,不仅有全国的甚至有国际的。我想既然学校英辩如此强,英语专业应该也差不多哪里去,于是选择了英语专业。
【一见钟情】
第一次专业介绍的时候,周老师把冉老师请来给我们介绍英语这本学科,冉老师也说了很多英辩的事情。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辩证性思考,领导力。当天我写了日记,记录下自己要报英语辩论社的决心。我希望通过英语辩论锻炼自己,提高口语能力,扩大自己的国际视野。
在军训的时候各大社团都去招新,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王晓霞学姐去和我们讲英语辩论,介绍英语辩论是什么以及对她的意义。当时郑传柏学长在一旁夸学姐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当时暗暗想,以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中彩票了】
一听说英语辩论社开始招新了,我就报了名,当时大家都很积极,听说竞争很大,我内心其实是怕的,心想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去面试的时候,李煜学长和王晓霞学姐已经在教室里了,还没有参加面试的人。就这样我成为了第一个面试者。抽取了一个辩题,辩题是警察有没有持枪的权力。我先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内容不记得了,就只记得我说我喜欢跑长跑,原因是我可以Conquer自己。辩题我选的是反方,也没有说出什么原因,然后我无论如何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这样结束了。我不是很满意自己的表现,但是想自己已经比那些报了名但是不敢参加面试的人强。
没有报太大希望,想着重在参与就好。等面试结果下来,发现有我,很开心。不过有点想不通为什么学姐会要我。后来和学姐熟悉了以后才知道学姐看我是英语专业的,觉得我会比较有潜力,再加之我长得比较老实,看上去是很踏实的人。
【要说爱你不容易】
上课是英文授课的,一开始我完全跟不上, 听不懂,想不到,不会说。当时的信念是,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英辩再高冷,总有一天,我也能把他感化。大一各种各样的事情很多,我们的课程固定在每周日的上午八点,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去。一开始我有很多同学,慢慢地,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几个脸熟的人。
第一次参加培训是李煜学长组织的校里的培训,邀请了楼姐和tony,当时就被他们的风采所折服。觉得辩论的人果然都和李煜学长以及晓霞学姐一样自带光环。
第一次出校门,是去北京参加外研社举办的全国赛。听苏以安说了有这样的机会,我就发信息给学姐,希望争取一下(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去当志愿者有那么大的执念,就像是一只渴望看到世界但却被拘束在笼子里的鸟)。学姐说名额已满,当时有点小失落。过了一周,学姐说我可以去的时候,我开心的心情无以言表。提前把作业和相关事宜都安排好了。
去北京的第一天,我们逛了宇宙中心,五道口,逛了清华,还住了青旅。第二天我们到了北外,一辆大巴把我们送到了大庆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一个产西瓜的地方。看着毛巾,肥皂等生活物品上印着熟悉的外延社的logo有种很奇幻的感觉。住的地方很好,有自己的房间,还有公共的客厅。我和金蕾老师住在一个屋子里。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正式的比赛。志愿者的工作是计时,有时候听着听着很无聊,就特别想睡,但是任务在身,不能睡着。有时候被分到top room,很多观众都会去录像,有种主人的感觉,很骄傲。可是我更喜欢听那些不是很强的队伍讲,因为我能跟得上,从评委的点评中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现在那段回忆满满都是西瓜的味道。影响最深的还有那可以随便吃的自助餐和单曲循环的青春修炼手册。当有人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我们以为没有人会知道,后来看到别人羡慕和钦佩的表情才知道东秦在辩论圈也是响当当的牌子。
当时回到学校的感觉就是学校好像变得好小。当时没有想明白原因,后来看到一部电影的台词,觉得道出了我的心声。不是学校小,而是我看到的世界变大了。
当时的想法是有一天我也要站在讲台上。暑假去了宏村参加培训,也陆陆续续地自己在看书。但是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进步,还是看不懂经济学人,还是不知道怎么分析辩题。
大二的国庆和小伙伴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又去了北航参加比赛,照样被虐,但是每次都会有些新的收获。那段时间,很想放弃,因为自己听不太懂,也说不够七分钟,挫败感很强,我也经常在想自己为什么还要死皮赖脸地赖着。有一次和晓霞学姐吃饭,把自己的困惑说给学姐听,学姐说有时候我们给自己的暗示太多,就会有种自己很累的感觉,但不如纯粹去做这件事。其实英辩每天也不会花费我们太长的时间。然后我也调整了心态,只为喜欢去做这件事,不为功利。
一月份又去了北京石油大学,和秋鹏搭档,照样是抱着水一水的态度,意外的是我们第一次break了,那张证书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沉迷其中】
对我来说,辩论的顶峰时期是大二下。我和滟琳组队在学校举办的华北赛打swing,我们的分数挺高的,离break差一分,学姐和老师听我完我的speech,也告诉我我进步很大。但是很开心,觉得之前的付出终于有回报了。
我们也又一次地报名去北京参加了全国赛的志愿者,这一次做的不是计时员,而是swing,我们拿了好几场的第一,最后的积分也是很高,差一分break。当时别人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我们说是东秦的,别人说难怪了,我们就说我们是东秦辩论最差的。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是“如果技术允许,作为一个犹太人,该不该穿越时空,去杀死还是婴儿的希特勒”。当时我们是反方,我发言的时候,大家把大家都逗笑了。辩论结束,一个外国人说我给了一个很棒的speech。那是我打得最开心的一场。
当时我经常告诉自己勿忘初心,享受过程,不要功利。
【若即若离】
大三暑假,我去中山大学参加比赛,辩题很陌生,打起来很不顺手。连着十月份又去中央财经比赛,我觉得自己状态很糟糕,我在想我到底是有没有进步。遇到熟悉的问题可以说得很流利,但是一但遇到什么时政类或者比较偏的辩题,我根本想都不想不到论点。再加上,我觉得自己完全连一点点东西都输出不了,很是难受。又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我莫名其妙地抑郁了。
【放手】
慢慢地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我根本就不是生性喜欢和别人争论的人,又加之读得东西和时政,经济关系都不大,语言底子也不厚,这就注定了我在辩论这条路上走不远。我想通了,何必强迫自己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呢?于是我放弃了。
【转身还满是收获】
有人为我感到可惜,放弃了那么多人想要进入的英辩圈子,可是我并不后悔,甚至感谢这段经历。帮我认清了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同时英辩中的思想和习惯也深深地根植于我的骨髓中。
有一次和别人谈论怎么学习英语?那个姐姐是负责在校教育的老师,听完我说的,她给我的评价是,我逻辑清楚,能回应她语音中的每一个方面,同时还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很难得。我转念想这可能是英辩训练给带给我的习惯。
和很好的朋友聊天,常常也会想到自己辩过的话题,也会经常拿出来和他们讨论。特别是关于男女平等,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内容。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英辩我认识了很多很棒的老师,前辈和小伙伴,他们都思维敏捷,善于表达,努力上进,眼界开阔。看着他们的朋友圈就是一种学习。
总之,感谢你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现在我要和你郑重地说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