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满族建国研究(一)

本札记基于“超星公开课”。主讲老师:王冬芳,辽宁省社会科学院

关于女真满族国家的理论问题

A.关于国家建立的相关问题

女真,是世居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周朝时,称其为“肃慎”;汉晋时,称其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其为“勿吉”;隋唐时,称其为“靺鞨”;辽宋时,称其为“女真”或“女直”。明清时又写作“女直”“诸申”(明永乐五年设四夷馆,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在《清实录》和《满文老档》中“诸申”也是满族人自己的称呼)。

皇太极还将旧族名“女真”改为“满洲”。关于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取自建州女真首领“李满柱”的“满柱”(孟森的观点),有的说是取自“文殊菩萨”中的“文殊”。

改名的原因:因为阶级分化,“诸申”这个称呼不再适合上层人,所以皇太极改了称呼。族称的改变是女真社会阶级形成的标志,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孕育着国家的诞生。(标识族群)

B.关于国家的问题

1.国家产生的标志

原观点:地缘体系的建立、城的建立、金属器的使用、文字的产生等。

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而对于其他更古老的许多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李学勤、王震中等学者在《中国古代文明国家形成研究》中提到:“我们主张将国家形成的标志修正为:一是阶级或阶层的存在,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阶级、阶层或等级之类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的公共权力系统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构的本质特征。”

女真满族国家的形成按原国家产生的标志来划定存在的问题:

① 文字问题:女真文早已出现,但是知道明代还没有形成国家,也就是说,几百年时间女真人仍处于原始氏族状态。

② 城的建立问题:女真人的城邦时代形成时,其他的国家形态没有完全形成。

2.国家产生的原因

“时诸国纷乱……群雄蜂起,称王号,争为雄长。各主其地,互相攻站。甚者兄弟自残,强陵弱,众暴寡,争夺无已时。”有财力和人力才能形成一方势力,成为争锋的本钱和依靠,这些人不是弱者,而是同等级的社会上层人,差别只有大小。与此相对,和这些人不同等级的人则是受他们驱使的奴仆,是真正的弱者,他们是一个阶层,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是社会中真正的弱势群体,受家主严厉地控制,他们没有力量与家主对抗,最大的反抗就是逃跑,但也要承担被逮捕后受到惩罚的风险,因此也就不可能联系他人形成阶级,无法和家主形成阶级矛盾。

《满洲实录》载:有望气者言:“满洲将有圣人出,勘定众乱,统一诸国而履帝位。”解决纷乱、平息矛盾冲突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国家。在由纷乱走向国家体制的趋势当中,奴隶和家主之间的矛盾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此时矛盾的焦点和不可调和产生在强者之间。

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奋斗,建立了后金和清。学者们认为后金国是国家的雏形,大清国是国家真正的建立,满族走向了国家形态,迈入文明社会,因此推动了满族的发展。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说法有待商榷。国家的功能也并不局限于此(国家诞生之初、现代国家制度。现代国家职能:有效地维持社会的秩序,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控制盒补救各种灾害等)。国家的产生是社会矛盾不可解的产物,并非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有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在努尔哈赤起兵前的女真社会,将各种势力统一起来,很准确地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定论。把守在城堡里、拥有财产和部众的大酋长们统一起来,把他们之间的竞争进行协调和控制,创造出来一个新的社会体制,使社会没有分裂,在有序的状态下来进行发展,使原来那种几乎要把社会能量消耗殆尽的状态得以结束,否则就是社会倒退。由此,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超然力量,这是国家产生的意义。

3.国家在人类文明史的地位

    国家几乎是文明的代名词,对于人类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因为国家的出现备受人类重视。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认为,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到来。马克思、恩格斯也认同这一观点,将之写入自己的著作中。文明的到来代表着人类发展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和腾飞的起点。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人们都(希望)生活在能激发创造活力的、管理有序的国家里,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即国家形态的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4.女真满族建国问题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早在周武王时期,肃慎就曾遣使进贡,贡品为“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即桦木制作的箭杆和青石磨制的箭头。《左传》中也记载,周人在说明自己领土范围时言道:“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北宋末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割据政权“金”,先后攻灭辽和北宋,曾极盛一时。到了元朝,黄河流域的女真族融入了汉族,留在原居住地女真诸部则作为大一统国家的一部分,被纳入元帝国版图,元朝设“辽东宣慰司”(即“辽阳行省”)对其进行管理。

女真族未全部进入中原地区的原因:族群所在地区范围大,人们相互联系较为困难,不易达成共同意识。

明朝建立对女真人的发展很重要。明朝统治者推行羁縻招抚政策,接受招抚的女真人由于与中原地区有所接触,眼界大开,激发了女真人要改变生活、改变现状的动力、方向和目标。虽然明朝的政策在女真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效应,但这绝不是明朝的目标和初衷。朱元璋建立明朝时,自称承接汉唐系统,这就面对与周边民族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明朝对女真实行羁縻政策是出于王朝长治久安的考虑。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对其作用力的合力。明朝的政策为女真人打开了通向文明的大门,但真正走向文明之路还是女真人自己努力 结果,自己的力量在社会内部运动、矛盾、发展中促成的。国家是女真人自己建立的,契机是明朝给的。

李满住(约1390-1467年),是建州女真早期核心领袖,明朝册封的建州卫都督同知。他的一生,是女真部族从散居东北山林到聚合定居、从游猎向农耕过渡的缩影,更是明朝“羁縻政策”与女真自主意识激烈碰撞的见证者。其统治的57年(1410-1467),奠定了建州女真强盛的基础,却也因游走于明廷、朝鲜与女真诸部间屡遭反噬,最终导致建州卫的衰落。

一、权力之路:从流亡酋长到建州盟主

1. 家族背景与早期流亡

李满住出身女真望族胡里改部(后称建州卫),其父阿哈出(明赐名李诚善)是永乐帝朱棣的岳父(朱棣妻权妃之父),因联姻获明朝信任,首任建州卫指挥使。

永乐八年(1410年),阿哈去世,李满住继任建州卫指挥使。当时建州卫因受蒙古鞑靼部侵扰,被迫从绥芬河(今中俄边境)南迁至浑河上游(今辽宁新宾一带),开启建州女真定居时代。

2. 整合建州三部

李满住凭借军事实力与明朝支持,逐步整合建州女真三大势力:

• 建州卫(本部,胡里改部)

• 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家族,后努尔哈赤祖先)

• 建州右卫(凡察家族,猛哥帖木儿之弟)

三卫以建州卫为首,形成“建州三卫联盟”,李满住成为实际盟主。

控制人口:南迁初期部众约300户,至正统年间(1440年代)达1800余户,成为女真第一大部。

二、生存策略:在明廷、朝鲜与女真间走钢丝

1. 效忠明朝的“两面性”

• 表面臣服:

  接受明朝册封(从指挥使升至都督同知,正二品);

  配合明朝征伐(如1437年助明军剿捕女真叛首杨木答兀);

  维护抚顺马市贸易,输出马匹、貂皮换取粮食、铁器。

• 暗地扩张:

  屡次率部劫掠辽东边民(如1443年焚掠辽东清河堡);

  私纳明朝叛逃军士(“汉人逋逃”),壮大实力;

  联姻海西女真、蒙古扩充联盟(其妻为兀者卫酋长之女)。

2. 与朝鲜的激烈对抗

朝鲜视李满住为“心腹之患”,多次发兵征剿:

• 1433年“婆猪江之役”:朝鲜世宗派兵1.5万突袭建州卫,焚毁村落,李满住身中毒箭逃亡;

• 报复朝鲜:1440年,李满住联合建州左卫凡察、董山(猛哥帖木儿子)侵入朝鲜甲山郡,劫走千余人丁;

• 朝鲜“断粮”制裁:朝鲜禁止商旅进入建州地界,切断其粮食补给。

3. 女真内部的“盟主困境”

• 压制建州左卫:宣德八年(1433年),建州左卫首领猛哥帖木儿被蒙古所杀,李满住趁机吞并其部分部众;

• 分化右卫:拉拢凡察对抗董山,导致建州右卫分裂(1442年);

• 海西女真离心:毛怜卫、兀者卫等海西部落不服管辖,常与建州卫冲突。

三、败亡真相:明朝的清算与女真的背弃

李满住最终因失去各方信任而被围剿:

1. 触犯明朝底线:

  成化二年(1466年),建州三卫大规模入侵辽东,杀掠军民万余(史称“丁亥之役”);

  明朝确认李满住为幕后主使,辽东总兵赵辅决议“犁庭扫穴”。

2. 女真联盟瓦解:

  董山(建州左卫)为自保投降明朝,供出李满住巢穴位置;

  海西女真诸部(如塔山卫、肥河卫)配合明军围堵。

3. 朝鲜补刀复仇:

  成化三年(1467年),明军联合朝鲜夹击建州卫,朝鲜大将鱼有沼率军攻入婆猪江(今浑江);

  九月,李满住被部下(原建州右卫叛徒)出卖,朝鲜军在其藏身地兀剌山南坡将其斩杀,传首汉城。

死亡细节:

朝鲜《李朝实录》载:“满住及古纳哈(其子)乘牛出逃,中箭落马,伏茅舍中。朝鲜兵入,斩满住及其子,获妻媳。”

四、历史评价:建州女真的“奠基者”与“殉道者”

贡献

1. 奠定建州根基:

  将建州女真从分散部落整合为定居联盟,控制范围东起鸭绿江、西至抚顺、北抵吉林、南接朝鲜;

  引入汉人农业技术(如铁犁耕作),推动女真从“渔猎”向“农牧”转型。

2. 积累政治经验:

  其“联明抗朝”“以掠养兵”策略,被后世努尔哈赤效仿(如“七大恨”中控诉明朝压迫建州);

  建州左卫董山家族(努尔哈赤五世祖)在李满住死后接管联盟,最终孕育出后金政权。

局限

1. 战略短视:贪图劫掠快财,忽视长期稳定发展,导致明朝与朝鲜联合绞杀;

2. 统治残暴:对内高压引发部众离心(如其孙完者秃叛投明朝);

3. 外交失能:未能建立稳固的女真统一战线,反陷于内斗。

五、余波:建州三卫的重组

李满住之死标志建州卫衰落,但建州左卫董山(猛哥帖木儿子)借机崛起:

• 1467年董山被杀:降明后遭明将诱杀于广宁(今辽宁北镇);

• 权力转移:董山之子脱罗(努尔哈赤四世祖)继掌建州左卫,重建联盟,其家族最终诞生努尔哈赤。

明朝的惩罚:成化帝下旨“焚其巢寨,绝其种类”,建州三卫人口锐减50%,二十年内无力侵边。

结语

李满住,这位建州女真的“太祖式”人物,一手聚合部族定居兴业,却又因野心失控招致灭顶之灾。他像一把双刃剑——

• 正面割开了女真崛起的序幕,为努尔哈赤时代奠定地理、人口与政治经验;

• 反面却因嗜血劫掠斩断了自己的未来,成为明朝“以夷制夷”策略的经典祭品。

当朝鲜士兵的刀锋落下时,他的一生恰似建州女真的宿命隐喻:在夹缝中壮大,在膨胀中毁灭,又在灰烬里重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