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我们对幸福不再抱有信任,对痛苦也不再持有恐惧。——宫本雅俊
1.
他在舞台上输得很惨。
冉高鸣在《奇葩大会》的舞台上,话还没说完,高晓松打断了,说感觉他的“诉穷”像是在侮辱这个阶级和他们的生活。
何炅说,他言辞里有一种只争朝夕的慌乱感。
年轻的选手愣了一会,接着开始解释,然后请求继续演讲。两年前他来过《奇葩说》,当时马东给说:过多两三年吧。
这一次,依旧连待定的资格都没有就离开舞台。面对镜头,他坦言被打断的那一刻,就觉得没什么可能了,但要把该说的说完,最起码得对自己有个交代。
他说《奇葩说》在他心中有很高的位置,期待有一天再回来,录的不仅是节目,而是和过去那个不太成熟的自己做一个正式的再见。
话语间有委屈、不甘,也有些认命,更有“卷土重来”的固执。
不知怎的,突然有一些感动。
看过一档综艺节目,冉在里面表现不俗。来到奇葩大会,他说,这两年他参加很多节目,努力锻炼自己,然后回到这个舞台。
他说话的方式确实令人有些不适,可比起其他赢得漂亮的选手,他的真诚和努力让我觉得——他输得并不难看。
还没见过一个活着的人那么“明目张胆”地努力,然后回到跌倒的舞台再战。
冉高鸣说:我有很多其他工作的机会,但是奇葩说可能觉得是最后一次。今天如果还说过两年再上,那也只能是认了。
那一刻觉得他,在两年前的那个未能入选的意外里,已经学会给意外一些空间了。
这点大概是他输得不是很难看的原因。
2.
在高晓松打断时,导师们纷纷给予评价,他稳住场面,希望导师们继续听他工作的几个故事,他说当过一个主持,要助兴表演喷火,所以他的才艺写着“喷火”。
马东认为他说话像表演,有抱怨感。
冉说:有过抱怨,但也明白每一段过往看起来好像不值得,都变成了今天的自己。
马东告诉他,内容要大于形式。
蔡康永安慰他:以他的勇敢和不怕挫折在主持界会有他的位置,慢慢长大,自然会找到自己的风格。创造自己的事情就好,不要把这个事放在心上。
何炅给他投票时说,是时侯学会举重若轻这件事。
举重若轻,分量何其重?做到何其难?
它大多时候是时间和困难给予的能力。
大人们总以为孩子们还小,一切都可以慢慢来。
却不知道早熟起来的孩子已经开始焦虑,对藏着无数隐性规则的成人世界进行窥探,在渴望中模仿。
那一点痕迹,那些话语中的重量和表演不过是对进入那个世界的小心翼翼地试探。
掌握权力和规则的大人把着关,说慢慢来,你说话还不是很舒服。
可是大人们却没想过,孩子们从未把它当成游戏,因为看重在乎,所以做不到举重若轻。
大人们常常要求孩子学会接受不能实现的结果,给意外一些空间,学会长大。
可是大人们呢?掌握了话语权的大人,却容不得意外发生,容不下令人不舒服的人。容不下那丝只争朝夕带来的慌乱感。
高晓松说,他的诉穷是在侮辱一个阶级。其实不过是努力往上爬的孩子,自我解嘲的方式罢了。
在我看来,很多选择上,大人未必如孩子宽容。
微博上有人评论说:高晓松分明是一个金字塔顶端的人对下等人向上攀爬的阻挠,精英要老百姓在自己的贫穷里自得其乐,而不是抱怨。如若用金樽盛美酒把我肚子填的和你一样满,我愿去远方为你吟唱。
我有同感。
节目后面,有个“一人一票奇葩等你投”的栏目,冉高鸣是Top1,是第二名票数的两倍多。
舒了一口气,一个年轻人凭努力对抗生活现状,本就是勇敢而伟大的事情。
观众看得到努力与真诚。
3.
传播学上有个概念叫选择性接触。
它是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
即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传播学里还有个分众理论,与大众传播理论不同,不是根据受众的精英阶层和一般阶层划分,而是根据职业,归属感,兴趣等划分的人群。
在多元社会结构里,兴趣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群扎堆在不同的小圈子里,进行圈内信息的输入输出与交换。
奇葩说,用分众理论解释,喜好辩论的人群扎堆,各式特色或自认为特色的人群闻风而来,将它作为表达的平台或避风港。
名字也透露出选拔机制的倾向性,“奇葩”和“说”才是重点。像冉这样不够奇葩,说又没有令人很舒服的人,自然是不被导师看好。
换句话说,因为不了解,因为倾向性,高对冉的话除了是长辈对晚辈的说教,更像是圈内人对圈外人的教训。
不过上演了一场“傲慢与偏见”。
4.
大人怎么来的?
小孩长大就成人了。
宫本雅俊说:我们从年轻变得成熟地过程,不过是一个对自己曾经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种种行为慢慢习以为常的过程。
到那时,我们对痛苦也不再持有恐惧,对幸福也很难抱有信任了。
小孩经历贫穷、痛苦,努力奋斗后达到一定的位置,年龄和阅历让他成熟起来,似乎拨开云雾见青天。
有了较高社会地位后,往往容易做出俯看的姿态。
在座的高晓松,可能是年龄和阅历赋予的能力,轻易做到举重若轻,对于痛苦、迷茫、贫穷、努力都能发现美,所以对痛苦似乎不再持有恐惧。
但他对幸福也抱有信任,觉得贫穷和低级的生活里能发现美。你没有及时发现,这属于三观不正的问题了,我得按铃及时打断,因为这令人不舒服。
一言不合就上三观哪。
想起韩寒对写作说过这样的话,那些老前辈总觉得教教你写作才能入门,觉得你不会,你不懂,不教就写不出东西了……
恕我冒昧,那些很多想教人的老作家我都没有听过,但是很多人都听过韩寒。
我想,如果高没有打断,我应该会听更有血有肉的演讲,可能会是一篇关于个人奋斗史的演讲稿,可能会是抱怨到成熟的过度,可能是由三观不正到三观很正的经历,可能是从贫穷到诗和远方的跳跃……
结尾时,冉高鸣可能会有那句:有过抱怨,但也明白每一段过往看起来好像不值得,都变成了今天的自己。
Whatever,不要随便打断别人说话好吗?要从不太舒服的谈话里发现美,这就是生活,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不太舒服的对话场景里,你这样打断,我感觉侮辱了一个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