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
这句话来自知乎下的一个回复,原提问是“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弹指间,莫负豆蔻但相恋?”本来想拿来放在公众号的功能介绍区,想了想还是作为我的第一篇正文开头,也算是一种缘。
十三岁的女孩儿被称为“豆蔻”,二十四岁的女子被称为“花信”。对于这两句话,我的理解是这一时期是人生最充满可能性的时岁,负了这转瞬即逝的光阴,便岁岁如此,泯然众人矣。
01
—
生活的乐趣
昨晚临睡时关了空调,开了一点窗户,偷得了一夜的香甜,今天一早起来,顿时感到了立秋的凉意,在八月的西安蠢蠢欲动,或许是前一晚收获了一场友好的谈话,使得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向来是一个不善于隐藏情绪的人,而这种稳稳的确幸感却也不常见,让人不至于得意忘形,而是在心底,无形的力量,萌芽着。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郁达夫
郁达夫在《故国的秋》里写道:“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从小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我,对于故土的四季变换不甚察觉,只记得夏去冬至、冬去春来,在一年又一年的更迭中吹灭了一根根蜡烛,告别了一个个友人,走过了一片片天空,迷惘得来到了二十三。或许是由于一个人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更敏锐了些。西安,初来乍到时,一下车就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包拢着我,陕西的方言我是不陌生的,并没有时时刻刻提醒我外地游子的身份。与洛阳相比,西安多了一份亲近人间的烟火气,我最喜欢挑一个凉爽些的夜晚,在青霄路和凤城南路的十字路口找一个石墩一坐,在夜市上空的烟火气中,弥漫着、浸泡着,遥遥地阅读人们脸上的表情,发呆的瓜农、寂寞的食客、忙碌的小摊贩主......在我眼中这是另一种大自然,不知不觉耳边的声音变得忽远忽近,如此逐渐打开身体,便可心满意足地步行回家,洗漱,入睡。
郁达夫笔下的秋,寥寥几行映画出了秋的灰树、红叶,是扑面而来的清凉感,有着举世而独立的悲壮。人应该时常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感知喜与悲的能力。今年早些时候,我和朋友讲:“ 人要每天晒一晒太阳,可以防止抑郁。”我现在觉得应该加上几条,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多看多写多动脑;可以增加人生智慧,从大自然生命更替的规律中汲取营养;可以少走弯路,毕竟人的灵感和抉择很多时候是从环境中获取的能量。可西安的太阳太烈了,让人宁愿在隔绝阳光的室内写写文章,也不愿出门消受大自然灼烈的爱,幸好昨日立秋,宣布公元2023年的阳光要逐渐收敛起来,给普天之下千千万万不堪酷暑的中华儿女一丝喘息的机会,因此我无限向往在未来定居在一座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的城市,目前而言北京并不适合,干燥的空气加上杨柳絮让我的老朋友鼻炎兄早早登门,闹得我苦不堪言。其实昨晚临近十一点,我下班骑车回家时,秋风的拜访之意愈演愈浓,看着停驻在路旁的巨型大巴车,驾驶座里无一例外地配备着一名大巴车司机,路口漆黑一片,只听得见自行车轮和车轴旋转的声音。尚未尝到秋的萧瑟,却略有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