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外出学习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和心灵的洗礼。与优秀的人相伴,让人身心愉悦。
今天在听李老师点评班会课时,有所启发。作为班主任在设计一堂主题班会课时,要掌握基本的德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认知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运用目标),课堂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原则,活动的设计要紧扣目标,环节之间要有逻辑性。
雄哥的家校沟通主题讲座,依旧是干货满满。
1.爱心、付出。看到雄哥跟学生、跟家长相处沟通的照片,我深深被震撼了。当好一名班主任,真正要做到用心、用情,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当你用自己的力量感染到学生、改变了学生的时候,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更让我敬佩的是,雄哥做到把眼光照顾到每一个孩子,不抛弃不放弃。
2.家校沟通的三要:要了解家长的特点和需要、要赢得家长的信任和信赖、要借助家长的支持和资源。
在运用家长资源这一块,我在带班的时候做得很欠缺。印象特别深刻是12班胡同学的家长。胡同学是位典型的后进生,虽说行为习惯上没有大毛病,但是成绩垫底,更让人气愤的是天天早上一到课室就睡觉,一到晚修就特别活跃,他的纪律问题让我很头疼。可偏偏,胡同学的家长还是老师,毛笔字写得非常好,和他爸爸交流过几次,看得出他在教育这块很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班级文化布置这块,就可以邀请胡爸爸为我们班题字,挂在教室里,然后在班上进行表扬,帮助胡同学树立了信心,让他意识到家长对他的关注,家长微信群上进行宣传,树榜样,还可以带动其他的家长参与进来。记得初二运动会开幕前夕,刘同学的妈妈晚上制作了点心带到班里给同学们分享,我当时拍了照片发到群上表示感谢,运动会时就有几位家长效仿,为班里的同学主动送来吃的用的,班里士气高涨,所以那届运动会上,我们班的成绩进步也很大。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反思带12班的两年里,虽然没有跟家长有过冲突,但是缺乏真诚和主动的沟通,往往都是出现问题才找家长解决,形式也比较单一,多数是电话沟通告知家长,或者直接请家长到办公室座谈,因为觉得微信打字好麻烦。也许是我的这种引领下,家长也很少给我“添麻烦”,但我作为班主任,也失去了教育学生的一些契机,同时一些家长也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需要家长支持的活动,总是极少数捧场。
家长微信群的运用也是我需要学习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群就需要立群规。及时地上传孩子们在校期间的照片,进行微信直播,向家长传递学生们的信息。家长也会感受到老师对班级、对学生的关爱和付出。雄哥的家长把孩子周末在家中的优秀表现拍照宣传的做法还有分别建群也特别值得学习。以后可以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家长建群交流,可以按宿舍分配建群交流,还可以按小组分组进行建群。
3.素材的积累。看到讲座中大量的图片素材,包括和家长沟通的截图,这些都是平时积累起来的,指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比如稻盛先生的那段话,当时我看完《干法》后也特别喜欢和认可,但是又没有及时摘录,以后应该及时拍照截图,上传到印象笔记进行整理保存。
4.自我的专业成长。我们作为专业人士,就需要我们用专业的方法、专业的眼光去解决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自己。当然,梦想与现实之间有段距离,叫做行动。听再多别人的东西,自己没有整合反思,没有付诸行动去改变,这种所谓的成长只是“伪成长”。
5.尊重、敬畏。雄哥说做教育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可能我阅历太浅,我更愿意把这种敬畏之心理解为对学生、对家长的一种尊重。不管学生和家长的素质怎样,孩子和家长与我们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尽我们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做好,带好学生,帮助学生,我觉得既是在尊重学生、尊重家长,也是在尊重自己。
5.讲座的金句:人与人的相处,是彼此支持、彼此成就。功劳是属于大家的,委屈是属于自己的。走过路过让人很难过,走过路过还想跟你过。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徐校、雄哥和戴老师是我的精神导师,每次与他们相遇,都让我深刻认识到,比你牛的人还比你努力,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奔跑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