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寻找一个名字叫做“橡皮人”的人,那么,就请随我而来吧:
——他早晨可以准时起床,但感觉像是一晚上没睡般疲乏;他和所有人一样善良,但从不见义勇为,连围观群众也不去做;他不是无情无义,但从不让座;他拥有一颗温柔的心,但在致电父母时找不到语言;他有些孤独,但坚信沉默是金;他洞悉情绪的学问,但连送宠物回家都叫快递公司。
——在校园里,也有这么一群不痛不痒的“橡皮人”,他不乏做梦的时间,却离梦想越来越远;无事可做的他醒来的每天早上,都现想今天要干什么,但被窝里的仅仅是规划,你不要指望这全部都能付诸实践;他行动游移不定,到达目的地的路上,随时可能因一点小波动而改变行径;他嘴上常带着“郁闷”和“纠结”,可大部分时间,他内心麻木而平静;他藐视活跃分子、远离刻苦学习人士、鄙视玩物丧志的混世者,所有事情,他永远在中间,不上不下、不温不火;他常常以“愤青”自居,仇视社会、仇视组织、看不惯身边的一切,可他绝不会想着去改变,因为那很累,短期也不会见到成效。
“ 橡皮人”一般都很现实,一位做家教的学生这样抱怨他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考试之前,她对老师面无表情,直至考试成绩公布,发现老师有用,分数提高,才对他热络起来。林语堂说,中国人是世界观最现实化的民族,并且对中国人作了成分分析:四份现实+一份梦想+三份幽默感+三份敏感=中国人。无梦、无趣、无欲时代的“橡皮人”,日益陷入一种尴尬的不可救赎的时代,甚至连儒学书籍《儒家修身九讲》都在感慨: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心灵上班,带着深刻的焦虑下班,感情、婚姻、家庭、事业、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哀叹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时,也许该问一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教会我们一门生活的艺术,让我们从小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把握正确的生活方向,创造精神的幸福快乐?
“橡皮人”一般表面麻木,可是却很易怒,过马路时的互相碰撞、公交车上的几句口角,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争吵甚至悲剧,石家庄前两天的一起凶杀,起因竟因为邻居踢了自己的宠物狗,震惊的背后,也让我们不禁发问:人们这是怎么了?表面故作强大一点也隐藏不了内心的的脆弱,每个人都为自己竖起了一道厚厚的壁垒,这道壁垒拦住了冷漠也拦住了真心。
网络中的“橡皮人”,玩空间、上朋友圈看别人的状态,也帮着围观和转帖,他们记录自己的午饭,感叹今天雨下得挺大,写“我今天好郁闷”,拍身边的人和事,然后,等着别人来评论。你会去评论一个不知何许人的这些生活碎片吗?不会,是的,别人也不会。所以,这丝毫没有减弱他们的寂寞,以前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乐趣;现在是“根本没人在乎你是什么”,这是悲催。大部分的看客都是透明的人群,没有人注意到你的存在,不管你有个多个性的网名。因为你一个人,你孤独;你淹没在人海当中,你依然孤独。
然而,生活的悖论就在于此:在最讲求效率的时代,不耐烦的我们心生对慢的向往;在最讲个人发展的时代,我们因无法快速成功而日益消极。“橡皮人”无梦,不代表他过去没有梦想;“橡皮人”无趣,不代表他不想做有趣的事;“橡皮人”无痛,只因残酷的现实让人对痛感必须习以为常。
那么,说了这么多,你恰巧是个“橡皮人”吗?但愿你不是,因为42.8%的人仍然有梦想,并且坚信一定能实现,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学生和工薪族,他们的梦想只不过是“有点钱、有点闲、有点爱好、有点权”,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