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背景下,以素养为目标而达成的单元,在课程结束后,学习者应该掌握解决现实生活当中某些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因为大概念的大小、类型以及大概念与大概念的关系不同,单元也有各种类型。
1.宏观单元,中观单元和微观单元。
按照所对应的大概念的大小不同,可以分以上单元。当我超脱单篇课文,站在单元立场备课,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站在一个宏观的面上去思考,原来我所站的位置,只能称为微观单元——指教材中的现有单元。
中观单元要围绕某一个学段的大概念展开,一般要在几个学期内完成。我在想,这个中观单元的大概念,操作起来有点难。作文训练可以站在中观单元立场上去思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以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作为一个大概念,将不同文体、表达方法、抒情方式等做为一个个单元链。
宏观单元又分为学科宏观单元和跨学科宏观单元。学科宏观单元是围绕学科大概念来组织的,一般会渗透到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内容中。跨学科宏观单元则是围绕跨学科大概念组织的集合,因此这类单元涵盖的范围更广,几乎涉及所有的学习。
综合来看,采用微观还是中观或是宏观教学,最终取决于老师的视野。昨天听到郝晓东老师讲座的时候,他提到了自己的一个课例,挺震撼的。他说,在《麻雀》一课的备课当中,自己运用到了心理学,王荣生教授的文本特色,赵绍振老师的文本解读,当然还有对话的艺术,怀特海的教育的艺术……有了这些宏大的知识体系做课堂支撑,效果确实会不一样。目前我才仅仅是跳出了课文再尝试进行微观单元教学,有些吃力,可见要走的路很长,沉下去,稳下去,扎根下去。
2.显性单元和隐性单元
按照大概念和单元学习内容的相关性。可分为以上两个单元形式。
显性单元就是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练出学科核心概念,并置于课程体系的结构支点,教材编写依此而明确设计单元,教师依托教材中的单元,自然会引导学生理解大概念。目前我就在尝试语文素养,进行大单元设计。比如五上第一单元,最初备课时,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不停的在找写动物或者写植物的文章。但是当我用书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思维打开了——应该定位在“借助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大概念下进行备课。于是,具体事物不再仅仅局限于动物,植物,还有除此之外的更多的事物等着我去探索,比如秋风,明月、古井……,围绕这个点儿是第一个单元链。第二个单元练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有哪些。四篇文章题材不同,但是都表达真情实感。借助动物的外形活动、珍珠鸟与我亲近的过程、抓住植物特点赞美有同样品格的人,借助某一个事物表达怀乡之情……难道仅有这些方法吗?顺着这条思路,又找到了另外的主题阅读方向。第三条单元链是多种形式文本借助事物表达情感。歌曲《鸿雁》借鸿雁表达思乡之情,古诗《蝉》托物言志……
隐性单元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而是不同学科间呈现或螺旋上升,或跨学科拼接。这点不容易掌握,因为这个要教材上已有的单元,通过自己建立的大概念,重新构建一个新的单元。
3.知识单元和过程单元
按照所对应的大概念,类型的不同,可将单元分为知识单元和过程单元。
知识单元是指主要围绕知识的一个概念组织的一个集合。而过程单元则是指主要围绕方法嘞大概念组织的一个集合。
知识结构,最底端是主题、案例。但是过程单元下面是策略和技能。比如语文学习上的策略单元,也许更多的是属于过程单元。
过程单元的特征是每一个单元练内容都相当于一个案例,他们几乎都贯彻相同的大概念。这一部分没读懂,抽时间再读。
4.学科单元和跨学科单元
学科单元一般人指学科内的单元一般围绕学科大概念来组织。跨跨学科单元一般跨越多个学科,围绕跨学科大概念来组织。
这个就不再多做赘述,因为跨学科学习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

虽然跨学科这个概念已经不陌生,但实际操作起来我发现,根本就没有办法实现。这需要太多的背景知识做积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