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宅酱零零0o
《国王的演讲》改编自真实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故事,又名《王者之声:宣战时刻(台) 》。
这部2010年上映、豆瓣8.4分的英国电影确实非常精彩,不论是人物的刻画、场景的选取,还是节奏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温馨又不失幽默,特别是主角的演技高超,情绪表达很到位,看完忍不住会心一笑。
整个故事围绕约克郡公爵的口吃治疗展开,接连在大型仪式上讲不出一句话,落荒而逃的狼狈与最后他当上国王,发表二战前鼓舞人心演讲的从容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
01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注与教育
约克郡公爵艾伯特的口吃其实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父亲乔治五世对孩子们的要求非常严格。艾伯特在压迫下改正了自己的左撇子和o型腿,然而这个过程必定需要忍受巨大的痛楚,让他本能的害怕父亲。
四五岁的时候,仆人带着艾伯特去觐见父亲殿下,但是都会偷偷地掐他一下,然后在哭声中,艾伯特就会很快回到仆人手里。爱哭的艾伯特也因此成了哥哥爱德华的嘲讽对象,从小就经常对他说“博博博博迪“。
亲情的缺失,让乔治六世陷入自卑。终于,艾伯特口吃的毛病就在父亲和哥哥的阴影里滋生并越发严重。他非常不自信,恐惧面对大众讲话,对着亲人的时候甚至更加严重。
童年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艾伯特对两个女儿关怀备至,即便有口吃也坚持给她们讲故事。
而艾伯特的大女儿也就是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今年英国女王已经94岁了,在4月5日还就新冠疫情发表全国电视讲话。
艾伯特应该会非常欣慰,自己的女儿并不惧怕这种公开演讲吧。毕竟自己受过的苦,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来一遍。
02相互信任是平等交谈的基础
艾伯特的王妃非常善解人意,她积极的帮助丈夫寻找治疗师,然而传统的方法总是不奏效,所以她找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
当与众不同的治疗师莱纳尔得知要治疗的对象是一位公爵时,仍然要求患者一定要到他的治疗室测试过,才能接受治疗。
后来,艾伯特第一次治疗时,刚开始气氛挺尴尬的,莱纳尔表现出一种平等的姿态,坚持要称呼对方名字“博迪”“罗格”,而不是头衔或者姓氏,中途问了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
艾伯特刚开始是排斥的,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听音乐读莎士比亚的诗竟然很流程,又燃起了希望。他开始信任罗格。
但口吃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治好的,即便用唱歌、骂脏话等形式说话都十分有效,抖嘴唇、掉声音等发声练习艾伯特也至少每天练习1小时,但心理障碍仍在,他还是无法在无线电前发出声音。
后来,艾伯特的爸爸乔治五世离世。他的哥哥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只能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
乔治六世需要在登基大典上接受皇冠并讲话,这时候莱纳尔却遭到了信任危机,原来这位治疗师并没有医师资质、甚至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乔治六世感觉受到了欺骗很愤怒。
但实践证明,莱纳尔并未说过自己是医生,他的治疗却是用心并且有效的。他帮助很多战役回来的失语士兵发出自己的声音,实战效果极好。
乔治六世想起治疗的点滴,想起自己对莱纳尔敞开心扉吐露心声,想起两人已经成为好朋友,决定用信任换取信心。
相互信任是平等交谈的基础,平等的交流才能建立平等的关系。在平等的关系下才能走进对方的心,心灵创伤才能得以触碰和疗愈,友谊之花也因此绽放。
03友情陪伴下走出困境,战胜自己,甩掉阴影
其实乔治六世非常努力、有责任心,三观也很正。他的哥哥爱德华八世不务正业迷恋已婚的辛普森夫人,他就想劝说哥哥把心思用在国家治理上,然而被哥哥一顿嘲讽。小时候的阴影笼罩下,他讲不出话来。
还好治疗师莱纳尔一直陪伴在侧,他用友情之手抚慰国王的心灵,鼓励他发出自己的声音。乔治六世紧张时的抓狂和焦虑,与我们遇到困难时是多么相似。
原来,国王也是个普通人,性格、情绪上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理智,也会遇到普通人一样的困难和问题。
二战来袭,作为精神支柱的国王乔治六世必须站出来鼓舞民心。治疗师莱纳尔两人在录音棚的互动很温馨,每当陛下愣住了,他总会提醒他。一次真正的在线演讲终于顺利完成。后来,乔治六世的每次公开演讲,治疗师莱纳尔都会在身旁。
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人这一生中所必需的情感因素。真正的国王也并非孤家寡人,乔治六世终于在友情的加持下突破自我、克服障碍,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王者。
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乔治六世敏感的内心伤痕经过友情的滋养在缓缓修复,奇迹是可以发生的。
04结语
很治愈的一部电影,主题突出,真实展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逆袭之路,情感细腻又温馨,剧情张弛有度,将自身努力与友情的治愈力量相结合,非常正能量。
不论是多情的诗篇,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 —— 普希金
人生路漫漫,虽然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但每段我们一起走过的路、与我们一起成长的朋友,都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