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才能致远。宁静也是资源,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各种福德因缘,重新定位自己。
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降低自己的欲望,让它们在一个适当的高度相逢,然后平衡为一种新的生活。
儒家讲“日三省吾身”,通过反省观看自己的本心;道家讲“心斋”,讲“坐忘”,人一生的历程是“乘物以游心”,可以“心游万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也是心的滋养;佛家讲通过“觉悟”看见自己的心。儒、道、释交集的点就是“养心”,以心应万变,应无常。
真正的信仰要求终极,相伴终生。信仰可以是一种具象的偶像,但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信仰智慧,禅就是一种智慧。禅集儒释道三家精华,能让你从两极二元的思维模式中超越出来,是不二法门,是精神与物质的辩证统一。相信真知真见、正知正见,相信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
茶这个东西,可以无限地放大,也可以无限地缩小,将它当作山野就是山野,当作文化就是文化,当作道就是道,当作精神就是精神。泡一壶茶,一两个人,娓娓道来,与茶对话,就会发现茶中有无限的语言。
第一章写“茶之源”,说的是茶的由来,对“南方嘉木”追本溯源。第二章写“茶之具”,即制茶的过程需要哪些工具,配备什么样的设备。第三章写“茶之造”,即采茶、造茶的七道工序。第四章写“茶之器”,介绍当时的茶具,共列出全套茶具二十四组。第五章写“茶之煮”,介绍如何辨水,用何种水烹何种茶,将泡茶之水分为上中下三等。第六章写“茶之饮”,介绍如何饮茶、分茶,如何喝出茶的真滋味。第七章最有趣,写“茶之事”,讲古人与茶的缘分,讲茶的典故和寄托。第八章写“茶之出”,讲茶叶的不同产地和品质优劣。第九章讲“茶之略”,与“茶之具”中种种繁复茶具对应,说明茶之本质在草木之间,当人真正回归自然时,冗长繁复的程序都可以省略掉,因为已经心接万古自然了。第十章写“茶之图”,陆羽认为在饮茶的场所,都应悬挂弘扬茶道的画轴,因为饮茶是一种文化仪式,要有一定的氛围,有一个雅致的环境。
《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用儒家的最高理想来描述人格,而儒家所谓人一生的历练,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要到达七十岁才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