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作者: (加拿大)克里斯多福·孟
领读者:博庚
#推荐序&前言#
@作者说——
#推荐序一#
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的,因此冲突也最大,也最让人心碎。
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
通常会把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
我们把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对方身上, 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满足你所有需求,填补你从小以来的匮乏。
在幻灭期我们和伴侣会用什么样的偏差行为来进行权力斗争,让对方屈从,好让我们自己快乐
在幻灭期就阵亡了,他们未能进入内省阶段,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要对方为自己负责。
学习到亲密关系的真谛:当你出发去寻找真爱时,你就踏上了自我追寻的旅程。
#推荐序二#
- 夫妻,镜映内在的过程;子女,成为生命的老师;父母,成为力量的源头;人际,成为自我的镜子。
#前言#
感觉的重要性: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于伤痛、需求、罪恶、害怕,以及耻辱的保护机制,在个人的过去经历中逐渐建立起来,以至于我们在情绪上,并不如身体以及智识上来的成熟。
为了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成人,重要的是要突破这个保护机制,并正视我们的感觉,才能发现心灵最惊人的秘密。
责任的重要性:责怪、批评与指责是人类防御机制的关键要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
责怪、批评与指责的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受害者常感到无力、无助、无价值且无法自我满足。他们的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并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当我们坦然面对内在的受害情绪时,我们将有机会更具有意识地正视这份感觉,并了解这仅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读后说——
这本书10年前就在我的书架上了,当时因为张德芬结缘这本书,看了,也许是婚姻生活短暂,没看懂。看到@吴英慧做了这样的解读:夫妻,镜映内在的过程;子女,成为生命的老师;父母,成为力量的源头;人际,成为自我的镜子。认识万老师,上了妈妈课,对「子女,成为生命的老师」有所感触,朦朦懂了,但似无法参透,修心的路漫漫。
期待,重读触摸更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