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王阳明有一弟子叫薛侃,后悔日数。王阳明告诫道:“悔悟是治病的良药,然而悔而能改,难能可贵。倘若悔悟之意留之心间,反而因药而病矣。”
阳明先生认为后悔大致有三类:过了即忘,错了即悔,第三类尤为可怕。
过了即忘者根本就不在乎,错了就错了,好像做的错事天经地义一样。
大部分人都会对做错了的事或者行为悔悟,而悔悟又分两种,一种人是捶胸顿足,大骂自己笨蛋的,骂完即止。另一种人后悔了,立即想办法补救,虽然这时的补救可能无效,但它却是阳明先生特制的后悔药:以行动对自己做的错事负责。
第三类后悔普遍存在,也难捉摸。先讲个故事:
战国初期,商鞅曾在魏国宰相公孙痤手下做官,公孙痤临死前,向魏王推荐商鞅。
公孙痤说:“商鞅这个人是天下奇才,等我死后,你就重用他。” 魏王吃了一惊。公孙痤见魏王这种反应,又说:“如果你不能用他,就杀了他,别让别的国家用了他,否则必是魏国大患。”
魏王根本没把商鞅当回事,商鞅在魏国不得志,就跑去秦国,得到秦王重用后进行变法。几年后,秦国国力大增,蚕食魏国。魏国被搞的焦头烂额。
魏王这才想起公孙痤当初的话,非常懊悔地说:“我后悔没有听公孙痤的话。” 这句话很模糊,不知道他到底后悔的是听公孙痤哪句话,是用商鞅,还是杀商鞅?
历史上类似的懊悔,不绝如缕。决策错误,必然要为错误的决策付出代价。然而问题是反省的内涵。
智慧型主体会检讨自己错误,承认自己不够智慧。
顽劣型主体检讨自己的错误后,表现出自己更为顽劣的一面「我该杀了他!」。
然而魏王也只能是懊悔这么一下而已,接着也就该干嘛干嘛了。
阳明心学主张“心即理”,即是说,你的每个念头,都要去物上将其呈现。悔悟也是一样,悔悟本身就是良知光明的人心中的一个“理”,可如果你不把它呈现出去,那这个理就不能称为真正的理。它会一直在你心里折磨你,让你痛苦,最后就真的病了。必须要把悔悟这个理呈现出去,那就是要改过。
古人云,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言外之意是,人做任何事都要谨慎。可一旦做了让自己懊悔的事,也别焦虑。
首先,恭喜你,你还知道懊悔,说明你良知还算光明。
其次,要认识到知道懊悔是“知”,“改过”是行,要把知和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