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卓然回长沙两天了,照片是当天晚上就出了的,文字却迟迟不敢动笔写,卓然的韵味,是语言表达难道出十分之一的。
进入卓然以后,首先看到的就是捞刀河,据传,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曾掉落于此,周仓逆水追了七里,才将宝刀捞起。这片的水域很平静,只有风吹过水面一点点褶皱,和两岸树上偶尔传来的一两声鸟儿的呼唤。
我觉得用诗意形容捞刀河再准确不过了,它的空灵和静谧让人丢掉了许多纷乱的思绪,有了许多创作和思考的空间。
与村口的静谧空灵不同,这十里荷塘是欢快热闹的。它们开的开花,长的长果,害羞的躲在不害羞的后面,好奇心重的探出头张望,自恋的随风摇曳自己的美丽。纵使我是在莲城长大的,也被这一大片的热闹美丽震撼到了。
大自然是最能释放一个人的天性的,平日里的稳重到这儿就变成了欢脱,不需要做什么就能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从内而外的,毫无压力,想让人跑跑跳跳的快乐。
中午的菜是这次去的一个惊喜,本来对于吃没有报有多大的期望,因为附近农户家的莲花菜系还没有正式对外,莲子藕尖都没有吃到,只是做了几个家常菜。
但是就是这几个家常菜却带给我不一般的感觉,浏阳蒸菜自然不用说,刚钓上来的鱼,滋味非常鲜美。小炒豆角,小炒茄子,小抄洋葱,青椒炒蛋这几个菜虽然是普通的做法,但豆角有豆角的味,鸡蛋有鸡蛋的味,茄子有茄子的味,刚从菜园摘下来的菜的味是不一样的,比起平日里吃到的精致的美食多了种原始天然的纯粹。
山哥说卓然的美食有三种,一种是外在的美食,眼睛看得到,一种是内在的美食,味蕾和身体感受得到的,还有一种美食是精神上的美食,是地域文化的美,也是染织劳作的美。
浏阳卓然村是染织的原乡,至今村里还有三百来人会纺纱织布,阿巧老师说这也是她选择在卓然做染织文化的原因。教我们做植物染的是阿巧老师的学生,叫阿莲姐,是当地人。
阿莲姐身上有一种湖南堂客的能干和热情,也有着手艺人的踏实勤劳。阿巧老师跟我们说阿莲姐的两个女儿都非常支持阿莲姐跟着她学染织,因为妈妈学了染织以后就可以给她们做漂亮衣服了。
下午的时光是在染织中度过的,设计图案,扎线,染色,氧化,清洗,最终一件衣服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于第一次接触到染织文化的我们而言,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现在网络的便利,买一件衣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打开手机,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下单等着快递送上门。我外婆常常说我们这一代不会珍惜,东西不喜欢了就扔掉,一年四季恨不得天天穿新衣服。以前我总觉得是因为生在一个进步的年代,不用为衣食发愁。
在国染馆的时候阿巧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件衣服的制作过程,从一根线到一块素布,再把素布染上颜色,最后裁剪成衣服,每一步都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突然想到也许是外婆她们那一代知道劳作的不易才叫我们要珍惜吧。
阿巧老师的故事大概是用两个半小时的纪录片都讲述不完的,她如一位手艺人般会纺纱织布,染色裁剪,又如一位匠人,专注坚守,把事情不断地做到极致完美,更多的如一位艺术家,作品中展现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和自我表达。这些标签在她身上都合适,她又在这些标签外多了许多的延伸。
最近看到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意思的生活方式?”我在阿巧老师的身上看到了答案。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并把这份热爱的快乐传递给他人,还能用这份热爱感染帮助他人。
阿巧老师为卓然的美和卓然的传统染织停留下来,卓然的传统染织也因为阿巧老师的到来,重新绽放活力,更添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