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本书中关于错误的认知。对于孩子犯错,大部分家长的反应不外乎以下三种:
@立刻纠正孩子,企图塑造完美的孩子;
@指责甚至打骂,用惩罚让孩子不再犯错;
@意图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错误的世界。
黄老师说孩子犯错可能是陷阱,妈妈不让犯错是更大的陷阱。我们需要理性地去看待孩子犯错。不犯错可能是失败,而犯错有可能是成功。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打的疫苗,疫苗在成分上,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特性,可以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又没有致病力,对机体不造成伤害。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依照之前的记忆,产生更多的抗体,来阻止病原菌侵入,或对抗对机体的损伤。
同理,当孩子犯错时实际上就是在给TA打疫苗,作为父母我们要引导孩子在错误中去反思原因、总结经验,让TA在错误中去体验并产生出相应的抗体,那么当下次再遇到同类型的事件时,TA的经验体系就会依照之前总结的经验去应对,再次衍生于新的抗体,从而不停地加强自身的抗挫力。
但并非所以的错误都是有效的,正如不是所有的疫苗都有用。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提出“有效失败”的新概念。他把成功分为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失败分为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我将重点放在失败上,结合自己的经历反思如下:
001 无效成功
女儿二年级,科学老师布置了“植物观察”日记,从一开始的种绿豆,到收集绿豆的材料、照片,最后形成PPT。虽然都是我和她一起做,但以我为主导,女儿只是在旁边看,最后作业得了优,可女儿并没有从这次活动中得到任何收获。
002 有效失败
女儿三年级,科学老师布置了“植物种植”日记,这次要求种番茄。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以女儿为主,我只在她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一开始种得还不错,看着自己种的番茄开始生根、发芽,她感到无比兴奋,每天也认真的浇水。当番茄长到第三阶段时,番茄枝开始慢慢枯萎了,女儿非常的伤心。于是我帮助她总结失败的原因:一是浇水过多,因为有一阵子一直下雨,她还拼命浇水;二是盆太小,种子太多,土壤里的营养跟不上。总结完经验,她还是很伤心说没办法交作业。我说不一定要种得完美才算完成作业,作业是为了让你们在这段种植的体验中去总结、去感悟,种坏了、种死了也是一种体验,不是吗?
003 无效失败
有一次,儿子和小伙伴们在楼下的小区里玩,结果小朋友们用雨伞去敲小区里停放的车辆,被别的大人看见了来告诉我。我很生气地跑下去,结果看我儿子在那哭,我过去询问,另一个孩子赶紧说都是我儿子干的。于是我把儿子带回去,等他冷静后问他前因后果。他说是另一个孩子带头敲车,于是他也跟着做了。然后被大人发现后,那个带头的小孩,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我儿子身上,结果他被吓哭了。当下,我骂了他一顿,让他不要再跟那个小朋友玩了。现在想来,这就是一次无效的错误:
(1)首先,我没有帮助儿子理清他错在哪里,并且告诉他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2)我为了不让他再次受到伤害,直接让他不要再跟那个小朋友玩。其实,这只冶标并不冶本,谁能保证下次不会出现另一个同类型的小朋友呢?我应该帮助他去学会判断: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课题,重点是我们要学会自己判断做什么才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呢?黄老师推荐了三个应对孩子犯错的新思维:
1、对错误进行复盘分析
经常地和孩子聊聊其所犯的错误,一起发现错误中的“有效点在哪”“无效点在哪”,通过练习让孩子不怕与家长谈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能帮助父母越来越平和、理智地看待孩子的错误和失败。
2、做思维导图游戏
书中介绍了两个思维导图游戏,一个叫“我改正不了”,一个叫“我可以改正”。通过这两张图,训练孩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思考错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老师,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让他自己看到事情发展的脉络和改变的正确方向。有时,自己发现错误比我们告之错误要来得有效果。
3、为孩子建立容错环境
作为父母需要不断地释放一个信号:不怕犯错,就怕不知错、不改错。以身作则,用积极的、正向的态度去对待犯错这件事,从而尽早纠正自己的行为。
改变思维模式,学习去看到错误的积极面,引导孩子去思考和分析错误,比让孩子记住错误要来得重要的多。建立良好的容错机制和氛围,会让我们收获一个勇于尝试挑战的孩子,毕竟没有犯错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