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五岁的佩姬正在看电视,妈妈再三提醒她,早已经过了睡觉时间。
妈妈提醒时,佩姬哀求妈妈让她晚点睡,让她“看完这个节目”。妈妈看到节目还算有教育意义,于是就顺从了她。节目结束了,妈妈再次提醒,可是佩姬完全不理会妈妈,又换了一个频道,准备看另一个节目。
妈妈走过去说:“佩姬,早就过了睡觉的时间。走吧,好孩子,去睡觉吧。”
可是佩姬回答:“不要!”
妈妈俯下身不高兴地对佩姬说:“我说了,你现在马上去睡觉!快点!”
佩姬说:“但是妈妈,我想要看……”
‘‘你是不是想让我打你的屁股?!”妈妈打断佩姬的话,关了电视。
佩姬立刻开始尖叫:“你这个坏老家伙!”
她冲向电视,试图打开。妈妈抓住佩姬的手,打了一下,把她强行抱进卧室。
“我受够你了,小姑娘!现在你就上床去睡觉,快点!把衣服脱了!”
佩姬一边反抗一边尖叫,一下子扑倒在床上。
妈妈气得发抖,离开佩姬的卧室。
二十分钟后,妈妈回来看佩姬有没有睡觉,结果发现她不但没有脱衣服,而且也没有睡觉,正在看书。
妈妈气急了,拉过佩姬打她的屁股,强行脱掉她的衣服,强迫她睡觉。
行为分析:
一开始,佩姬知道该睡觉了,但她采用拖延战术,要求晚点睡,来挑战妈妈的权力。
当妈妈允许佩姬晚点睡时,她掉进了女儿的陷阱。
佩姬的行为像是在说:“能让你按照我的想法做事,我就很重要。”
当她哄得妈妈答应她晚点睡时,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个成功表示她能赢过妈妈。
感到气馁的孩子寻求归属感的第二个错误目标,是“权力之争”。通常出现在父母强行制止孩子要求关注的行为后,孩子会决心用权力之争来击败父母,从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中得到满足。
在这种情况中的孩子会觉得,如果顺从父母,就是屈服于比自己强大的权力,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对有些孩子来说,被比自己强大的权力打败,让他们不安,结果他们就会通过所有努力展示自己才有更强大的权力。
节目结束时,当佩姬的妈妈坚持要求她上床,这便将两人拖进了权力之争。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显示了两人都试图展示自己才是说话算数的那个。
妈妈觉得心烦意乱、生气沮丧时,她打佩姬的手掌或屁股,实际是宣布了自己的失败。
佩姬用惩罚和疼痛换来的,是实际的胜利:她的行为让妈妈持续受挫。
当父母恼羞成怒开始动手时,就像在说:“除了比你个子大、力气大这个优势,我什么优势都没有了。”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并加以利用。
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让父母勃然大怒、生气烦躁时,心里那种暗暗的得意(虽然你的外在表现是眼泪和哭叫)?
改变态度:
当孩子违抗我们时,我们的权威受到很大打击。
如果这时我们能够顺应情况的需要,把自己受损的权威放在一边,就给了自己一个很大的转变机会。
思考:
家长应该做哪些改变呢?
可以看看《孩子:挑战》第十六章的内容哦!
添加微信43526255,可以获得《孩子:挑战》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