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节选)
“定向思维”也称“惯性思维”或“思维定式”,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形成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性,并在反复使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
认识的固定倾向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
习惯是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会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自由发挥的机会。
中国的古代哲学家这样定义惯性思维:
“久会而成习,久合而成惯,久应而成习惯思维。”
“久”者,持续不断的;
“惯”者,常规性的内在规律;
“习”者,反复操作或运用。
习惯:就是按惯而习,反复操作常规性的规律。
经常按这种行为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就会逐渐形成牢固的思维定式,深入到潜意识中并反过来支配自己的言行。
思考:不同的人得了同样的疾病时,不能用同样的治法手段治疗,千篇一律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章(节选)
有些问题,站在原来的角度上看不是问题,或者没有问题;
而若是站在新的角度上看,则可以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常规”是指事物的一般规律。遵循常规就是遵循一般规律。但是,事物中除了存在一般规律,还有特殊性,也就是例外。
面对例外,人们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想守着常规,把例外当作不正常的情况而置之不理,这就不能发现问题;另一种是不受常规约束,紧抓例外不放,甚至还要主动去发现例外、创造例外,这就会挖掘出许多问题,引发人们对现有事物进行改进和创新。
思考:思维通常都在常规的范围里,学会跳出常规的想法看问题。
第三章(节选)
在数学中,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那么,在思维世界中,两点之间,什么距离最短呢?答案:反常规。
“反常规”就是没有规则、不按秩序。
“反常规”是从问题的本质出发,直击问题根源,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方法,不一定从常规做法中考虑,完成的速度快、质量好的就是好方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就像除了走路去还可以坐飞机,有了反常规选择的做法更多。
常识与真知: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导言》中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常识与真知是有区别的,也是有着很大距离的”。常识只是看到了事物长久以来的被认为的轮廓,但对其内在却未加深思,因而并非是真知。而真知一定要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最深刻的剖析,找出事物的本源。
因此,通过常识来理解事物,往往得到的是各种错误、荒谬的结论,而通过真知来理解事物,得到的才是知识。
(3)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
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否则,你就属于与自己过不去的人,属于不聪明的人。
有位哲人说得好:“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八个字振聋发聩,让那些整天抱怨“命运不济、世道不公、怀才不遇”的“才子们”汗颜。
其实,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至少是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
“移山大法”给我们的启示是: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
无法说服他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能力;
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总之,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无法改变生活环境,但可以改变适应环境的心态;无法改变周围同事的行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记住:只有改变自己,最终才会改变别人。
思考:从自身出发找原因,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