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已经引起了全民高潮,可许多人都不曾想过——为什么刘鑫火过凶手?
有人说,因为凶手陈世峰有法律制裁,刘鑫却无法制裁。我承认,正确的三观很重要,教人承担责任更是无可厚非;但这种想法,其实也是把双刃剑,甚至会很危险。
法律的特点在于强制性,更在于清晰的界线;但道德没有边界。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道德准绳,但准绳系在何处,没人可以规定。因此,人们可以进行荡妇羞辱,可以随意指责别人不配有孩子,可以逼吴京捐出一个亿。相比法律,道德更像是一场博弈,如果一味将法律和制度的空缺扔给道德,世上将不再有原则,唯有当道者的脸色。
我相信,有些人足够理智,足够正义,可以用道德规范一切;但在现实中,利用道德,滥施道德绑架的故事,又何尝少见?也许,用道德评判刘鑫很有用,但我们同样应当警醒,所谓的道德制裁,如果处理不当,将和中世纪的火刑无异。
此外,比起杀人犯,人们更可能遇上刘鑫,这也让人心惶惶不安——如果我是下一个江歌,该怎么办?我能理解人们的不安,但江歌的死,并非由刘鑫直接造成。如果她俩能在事发前报警,如果陈世峰不是变态,江歌不会去世,她的妈妈也不会悲痛。也有人说,如果善良得不到声张,谁还敢做江歌?可是,寄希望江歌抵抗凶手,本身就是本末倒置。江歌没有义务和歹徒拼命,陈世峰也没有资格滥杀无辜,所有问题,都不该在事到临头时才被想起。我们更应该关心,因非法租房不敢报警的留学生,在危险面前何去何从;层出不穷的分手暴力,究竟何时才能到头。
刘鑫的言行,也激起了不少人对“塑料姐妹花”的愤慨 。有些人遇人不淑,处处被朋友占便宜,甚至被闺蜜抢走了男人,心中憋着一团火,见到刘鑫,恨不能以此发泄所有不满。每个人的情绪都值得被看见,但一味宣泄情绪,只会让人变得偏激。如果不懂得吸取教训,不知道擦亮眼睛,假朋友依旧会和你如影随行,依旧会一次次让你愤怒。与其咒刘鑫不得好死,不如提高识人水准,与三观不合,品行欠妥之人划清界线。
说到底,刘鑫能火过凶手,并不是因为比凶手更残忍,而在于全面煽动了大众的情绪。刘鑫逃避责任,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也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为什么法律不能惩罚刘鑫?因此,人们选择拿起武器,以此证明善良的存在。我知道,许多人的做法是出于正义,但我同样想说,当你拿起道德武器时,请千万记得,你是战士,不是凶手。你有理由守护正义,更不该忘记理性克制。你可以客观批评刘鑫,但在下一次,当热点来临时,我劝你三思后行。
人们都渴望共鸣,需要安全感,也一样需要情绪的出口。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只靠情绪活着。在情绪之外,我希望人们吸取教训,反思问题,让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