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经常有些词,一直被人说着说着,我们就认为是天然正确的,从来没有去细想过,它们可能是错的。
好比“溺爱”。
爱会嫌多吗?爱过度就变成坏事了吗?对孩子的爱应该点到为止吗?不,爱永远是越多越好的,你爱孩子爱的多,爱老婆爱的多,爱父母爱的多,都没有任何毛病。不要想着该搞个最高限值,以防止出现所谓的“溺爱”。
如果你的爱,确实看上去产生了一些问题,那更有可能是因为爱的方法有问题,或者你以为是爱其实根本不是爱,而不是爱的太多了、太深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缺爱的,而极少有人因为拥有太多的爱,所以成为一个大坏蛋。
好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老先生的这个词广为传播,但是,利己从来就不是错误。任何人都是利己的,要不然他就无法生存,基因不可能得到延续。只要合理合法,利己得精致一点,不是坏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论在哪种正常的社会,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反倒是那种“精致的利他主义”,要么是谎言,要么是被迫,要么二者兼而有之。最最可恨的是,自己负责撒谎,却强制别人落实。
亚当斯密早就说了,面包师傅给你面包,不是因为他很仁慈,而是因为他想赚你钱。只要不是丧心病狂的利己,也必然会利他,任何自愿达成的交易,客观上都对社会有利,面包师傅得到了钱,你得到了面包。
所以,舍得为他人付费,宁愿用钱解决问题,是个值得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把别人想得都像你自己一样利己,才是正常的思维。如果你是个负责的父母,就应该早一点告诉孩子:我不要为别人而活,但也不要别人为我而活。
好比“贫富差距过大”。
贫富差距太大,一直被认为是一件坏事。看起来,这的确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但是你睁开眼睛去看看,凡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贫富差距必然较大;凡是那种贫富差距极小、看起来十分平等的地方,经济都极其落后,“共同富裕”是相对的,“共同贫穷”是绝对的。你是想要大家都一样穷,还是允许部分人很富,但自己也跟着过得更好一点?当然,如果你足够努力足够有本事和运气,自己就是最富的一群。
只允许“共同贫穷”,《芙蓉镇》里敲破锣的那种懒汉,最吃香最受益最舒坦;允许贫富差距拉大,勤奋与能力变得值钱,鼓励创富鼓励奋斗,这是最本质的区别。
米塞斯早在1955年,就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楚明白: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是群众幸福安宁的原因,而不是任何人穷困不幸的起因。在那些“不平等程度较低”的地方,群众的生活水平肯定也比较低。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工具,赋予消费者至高无上的地位,使他们有权迫使所有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对他们俯首听命。它迫使所有从事生产活动的人竭尽全力服务于消费者。它使竞争得以展开,而那些能最好地服务于消费者的人则赢利最巨,并积聚起财富。
好比“被利用”。
前些年,受到网上书店冲击,实体书店纷纷关门。这些年,同样受到电商冲击的商场,纷纷以低租金邀请书店进驻,当然主要是为了吸引顾客,为商场引流。所以,这些书店长得都不太像书店,装修非常豪华,面积堪称奢侈,只不过,卖咖啡、搞活动的收入,远超卖书的收入。有人看不下去,惊呼“高大且美丽的书店,正在杀死书”。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书店只是“被利用”,不再有爱书的店主和爱书的顾客。
天啊,虽然我自己也是文科生,但有时真的实在受不了文科生的矫情。确实,书店复活,是因为有“被利用”的价值。不仅书店如此,所有东西都这样,无论是一件物品还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被利用”的价值,那么他或者它就只能消亡,最多进入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见证。
我们喜欢“被利用”来做好事,害怕“被利用”来做坏事,但真正可怕的,是居然没有“被利用”的价值,你存在着,仿佛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不要觉得“被利用”,一定是吃亏的。书店从“被利用”中复活,书店经营者从“被利用”中赚到钱,这是好事。
不要担心“溺爱”了你的老婆孩子,不要害怕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要忧虑“贫富差距过大”,不要担心自己“被利用”。
一个人的成长,正是从怀疑那些从不怀疑的词语、思考那些从不思考的问题开始的。